奋力冲上每一个浪头——记一学年的经历与感受

如果是2个月前,我可能会把2020学年的总结写成这样:

又是一学年的结束,又到了回顾总结的时候。这一年没有太多痕迹可以查询,断断续续只更新了x篇,录音变成想到录才录,日程本直到期末才开始补上月度安排,很多既定的事情来不及做,又有很多新的东西涌进来,还来不及调整节奏,就已经被带进新的节奏里,自乱正脚了。

某天在去教研活动的路上,“如果过马路的时候,我被撞了,就好了”的念头突然冒出来,有点惊恐但很真实,因为这样可以让所有事情都暂停,让我有喘气的机会。但是转头一想,需要付出健康的代价来逃避当下,真不是个好想法。

回顾这个学年,马上能说出的只剩下3+3,第一学期3节不同学科的公开课,第二学期3篇不同类型的文章,这就是我这一年唯一可以记忆的东西。其他如果还有,那就是时间不够、精力不够、能力不够,以及不断做更多“不得不”做的选择题。

……


六月底时一直想写些什么来纪念一下这一学年我的经历和收获,但当时被困扰在某种情绪中,只觉脑袋空空,想以总结的方式宣泄一些不良情绪,但这样做没有意义。

放空了两个月,去草原旅行、每天练练字、在家看各种纪录片、偶尔看看书看看电影、出去走路放空自己,以超慢节奏度过暑假的一天又一天。临近开学,就开始思考2020学年怎么做总结会更好,用什么主题,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你必须活在当下,让自己奋力冲上每个浪头,在每刻钟寻找你的永恒。傻瓜们站在他们的机会之岛上,想要寻找另一片陆地。而你除了这一生,再也没有别的人生。——梭罗

一、冲上每一个浪头

过去一年,是不断加速前进、与时间赛跑的一年,当我决定要去做什么时,新的大浪猝不及防的拍了过来,让我不得不正面迎接。

一节信息课

在新的学年,我申报了信息科技的小课题,准备将自己在前一学年积累的素材整合开展课堂实践,但突如其来的“整合空中课堂资源”为主题的学校青年教师评比就来了,而且就在开学第一个月。这是一个考验,也是一个机会,所以我很自然地想把“空中课堂”和“计算思维”融合进比赛中,但想象和现实总有差距,选什么内容?怎么切入?我毫无头绪。

这时候,空想不在有用,做才是出路。因此我认真地听完每节网课、做好笔记、重新梳理知识框架、重整我校学生的学习框架,在此基础上挑选一节能较好体现计算思维的课时(理想状态每节课都应该可以做到),开始准备。这个时候我已经不再迷茫,而是觉得时间不够,每天都在试教、调整教案、课件、学习单、教学环节,但总觉得不对劲。后来又请教了两位小伙伴,才终于找到了改进的地方,完成了评比课。后又在学校领导和听课老师的意见下,再次调整细节,完成了一次录播课,而这节突如其来的课,也成了我小课题第一阶段的重要过程。

这么看来,这个浪不仅是个机会,而且还是一个机遇,不仅改变了我原本对信息课的恐惧、为我提供了一节录播课资源,而且还促进了我的小课题研究,于是我就想加把劲,为课题开展更多的课堂实践。

但,又有新的浪来了。

一次中青年教师评比

按照比赛要求,要经历镇级、区初赛、区复赛三轮才会决出胜负。对我而言这不简单,我的拓展课经历不足、比赛时间太紧、没时间试教、没试过直播课,这些都很困难,而最困难的是,如何把我的课程体系有条理地梳理出来,体现课程的意义呢,达到比赛的水准呢?

不断否定自己,只能让我更焦虑,做才是出路。我只能先从简单的文字材料开始,边做边看边找思路,于是在时间的累积和领导的帮助下,我顺利完成了上课。接着就是不断加速的区初赛和决赛,一路奔跑、加班加点,日以继夜地准备,以及各领导的智慧加持,终于又完成了一件新的大事,挑战了原本以为的不可能。

自此以后,浪越来越多,第一次科技节的组织筹划和活动主持、第一篇智慧项目结题报告、第一次全新的探究课尝试、第一次组织的校园科普讲解员活动、第一次参加工具应用征文、第一次以中心组成员参与区里的各校教研活动、第一次设计数据主题的信息科技单元,很多很多新的第一次,让我原本就很紧张的时间,越发紧凑,恨不得掰开自己,不放过任何一个大浪。

如果是2个月前,我也许会觉得以上很多都是负担和压力,但是2个月后却发现都是我这一年宝贵的经历,也许嗓子干哑、也许总与学校的神秘夜晚相伴、也许痛苦背稿到深夜差点站着睡着、也许丢失了很多休闲周末和夜晚,但每一段时光都是自己勇敢担起的证据,证明我真正生活着。

第一次参加区级教学评比回顾

学习拓展型课程的区级现场答辩(仅纪录,未整理提炼)

二、关于时间的思考

可以说这一年,我一直在和时间赛跑,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事情、想更多创意、学更多新的东西、吸收更多别人好的经验,但是当我再回头,会发现,我对待时间的方式是不正确的。

1、前辈说:当想法太快时要慢一点,当储备不够时要快一点。

一开始与他聊天,是因为我很焦虑,焦虑自己的时间不够、能力不够、思维不够,但却有更多新的文件要学习、要落实、有很多新的教育方法要实践,我已经用力挤出时间试图把它们塞进去,但显然塞进去是一回事,实际成效却甚微。

所以我很焦虑。

当他说出这句话时,好像羽毛划过我心头,略微抚平了我的焦虑。时间都是公平的,但对待时间的态度决定了我们能走多远,急功近利不是解决之道,在不稳定的大环境中,始终把自己的步调与大环境步调调成一致,只会自乱阵脚,而真正能把握步调的,就是我自己。也许我该将步调与我个人的发展现实调成同频,始终立足自己的变化规律来增添或减少,以保证自己能持续的发展下去。

2、维特根斯坦:如果我们不把永恒性理解为时间的无限延续,而是理解为无时间性。

在以前,我很喜欢一段话“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于途中的坚持。”而一时的拼尽全力不能帮助你达到终点,唯有坚持才可以,再往里说,坚定的目标会让你坚持下去。

在第一年前,我为自己定了一个十年的目标,我觉得我自己很有目标感,只要我再去细化目标,我一定能坚持。职业领域也有目标,三年目标、五年目标、希望之星目标、骨干教师目标、职称目标,如此之多的职业目标下,是保证教师能稳步发展向上的好的方向性引领。我想两者结合,我应该就可以发展好了吧。

但当我看到这段话时,我开始思考,人生真的有所谓的终点吗?我为自己设下这么多阶段性的目标可以不断延续我的职业生涯,那我到底是在为目标而战,还是为自己的意义而生呢?

如果是为目标而战,我也许会为了打钩每个阶段而不断加强自己的自信心;我也许会看着自己的“战利品”而自豪;我也许会不断缅怀那些达到目标前的艰难时刻;那如果很顺利,我都达到了呢?我又将去向何方?下一个目标是什么呢?如此无限延续下去,我和目标谁才是主体呢?

如果是为自己的意义而生,也许在做完一件事后我依旧不满足,思考自己是否思维局限了?想法完善了?证据充足了?还有什么我视野以外的世界值得我去探寻?还有什么我思想更深的东西等着我去挖掘?还有......

如此看来,制定一个十年目标然后只为了这十年而拼命努力就不合适了,毕竟我的职业生涯、我的生活不仅仅是十年,而是我全部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生活也许也不仅仅是短暂的几十年,而可能是更久更久。因此,调整心理状态和思考的视角,很多原以为不能选择的东西好像不再需要“选择”了。

p.s.并不是说不需要阶段目标,而应该保持目标与意义之间的平衡,意义为我们提供向前的动力源,而目标可以将我们的想象具象成一件件可操作的事。

3、将任务分解,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

想象一个场景,要完成一篇案例作业约3000字,我准备花上一天安心写。于是早饭后,我准备好一杯茶、打开笔记本电脑,准备敲下第一个字。

十分钟过去了,我还没写好第一句。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没把开头写完。

半天过去了,似乎前面写的不对劲,删了重新吧。

一天过去了,“算了明天再花一天写吧,一定能写完。”

以前写东西,很多时候我都有这样的情况,或多或少生出恐惧,但是18年的时候看到这篇文章(《每天最重要的4小时——日常时间与精力管理》),从此改变了我对时间使用的习惯,缓解了我对写作输出等各种任务的恐惧。

在前面的情况中,我觉得写案例作业这件事,应该花上一整块时间来完成,但其实这件事可以被分解成几个步骤,比如构思框架、准备素材、动笔执行、校对检查,而这几个步骤又可以被分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完成。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构思和执行这两个阶段。

在我们的大脑中,构思使用了大脑的默认网络(负责自发的创想和思考),而执行使用了执行网络(负责具体的任务)。

因此,什么时候才适合构思呢?是坐在桌前毫无准备地开始,然后苦思冥想挤牙膏式地让思路出现吗?其实不然,我们可以利用很多时间来构思,如上下班路上、休闲散步时、外出游玩时、吃饭时,甚至洗澡时(亚里士多德洗澡时发现浮力的故事),我们可以在脑袋比较轻松的状态下开始构思和推敲,这样就能为这份作业设计一个初步的框架思路了。当然,当有好的想法和灵感时,也要及时记录在备忘录中,以便后续的使用。

在构思成型后,就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连续的独立时间,将脑袋里的东西一一写下,如遇到了模糊之处还可以及时地查找资料、补充素材、完善规范表述语言等。

其实在第二年就写到过时间管理和精力管理,但今年时间更加紧缺,所以在实践中我才有机会更大程度地去使用这种方法来完成许多事情,才会更有感悟说,不应该一直坐在桌前拼命干活,更应该走出去,到大自然、到博物馆、到更多更多的地方,去吸收灵感,让这些东西在脑子里发酵,也许就会产生新的创意和点子。

每一年都会觉得自己总结不到位、写的不专业,总结的目的体现的依旧不清晰不明确,所以每年都需要找到一个主题,才能写出点东西。但如果按照板块来写,似乎又变得像模板一样,没有了每一年的特别,新的一年,要好好找找关键词,再来理理自己的总结。


新的一学年又将到来,在临近开学的十几天,晚上会经常做梦,不停在做作业、闯过一扇扇门、疯狂捕捉黑色飞虫等等,大概内心深处是焦虑开学的(应该同理心看待学生,大家都有点开学焦虑症)。但也许适当焦虑能增加熵值,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期待新的一学年,继续加油~



第一年:制作一本自己的人生实验手册

第二年:眼界决定了你想象的天花板

第三年:从云端回到地面,学习是不变的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奋力冲上每一个浪头——记一学年的经历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