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再读《撒哈拉沙漠》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改名陈平,“三毛”则是她的笔名。是一位台湾的女作家。初次接触她的作品是在高中时期。那时的我酷爱读课外书,因此买了一套她的书。                《撒哈拉沙漠》、《雨季不再来》、《梦里花落知多少》等,那时的我不单单对三毛书中描写的撒哈拉有趣的故事和人文地理风貌感兴趣,让我印象更加深刻的则是作者本身。                    因为我难以想象她仅仅是因为从《世界地理》的杂志看到撒哈拉沙漠,觉得那是自己前世今生的梦,就毅然决然的出发去寻找了并在远离故乡的地方和爱人居住下来。                  她的作品巅峰几乎都在撒哈拉沙漠,她的撒哈拉沙漠并不是单独的一本书,而是有很多篇散文构成的。如果说《撒哈拉沙漠》是三毛最好的作品,那么《雨季不再来》则是她的少女时代,那时她身体虚弱,学习不佳,除了喜欢看课外书,她对其它事物都是悲观的,敏感自卑,但又十分的自尊。她的性格是矛盾的,压抑的,但无法改变的是骨子里的热爱自由,一意孤行。                                        从她写的《撒哈拉故事》里,我看到撒哈拉威人的真实生活,四年不洗澡、把人当奴隶随意变卖、才十岁左右的孩子就逼着出嫁,不敢拍照以为照相机会收了他们的灵魂,还有差点被捡到一串神秘被诅咒的项链夺取性命,生病了宁愿等死也绝不看病就因为医生是男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沙漠一般给人的感觉是荒凉的那里的地理条件是炎热,缺水。                                                      但我们这位来自台湾的女作家三毛,却义无反顾的定居在那里多年,之前看她的作品是被她文中描述撒哈拉当地人的落后生活风貌所吸引,更多的是一种好奇心。现在重读她的文章,一种敬畏之情不由而生。我更加佩服三毛能用朴实幽默的态度把不如意的生活讲述那样精妙,很容易让人忽略了她生活的烦恼。                            当然后来才知道,三毛之所以把能把普通的沙漠用乐观的态度写出花来,是有原因的。她常常和父母通信,诉说自己的生活琐事,出于不想让父母担心她,就总是“报喜不报忧”的写。其实,我们这些读者都是看她家书的旁观者。谁都不能动摇三毛的那颗掘强又富有正义感的心。          她是善良的,时常接济一个哑巴奴隶,当别人都不把他当人看的时候,三毛却除了请客吃饭外,还要时不时给他东西;当别人生病了却讳疾忌医,她就慷慨的用自己的独特方法和偏方,治好他们的病。                              她和她最爱的荷西在这里结婚了,虽然特别简陋。两个人就穿着普通的衣服,拿着一个骆驼头骨,徒步走到镇上的教堂。物质对于三毛来说,远不及爱情来的重要。很庆幸,她遇到了一个用生命爱她,并愿意抛开一切和她一起流浪沙漠的人。            三毛算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的一生过出了别人的几世。很多她的读者都是被她那种流浪的勇气深深打动的。人活着谁没有梦想,但能洒脱的去实现说走就走,还真没几个人能做到。                                                        我心里至今的朝圣地点是:云南、西藏。却不知道何时出发,但我知道旅行的意义就是为了遇到另外一个更好的自己。所以有梦就要尽快圆梦,不要任时光匆匆流去,自己还在计划中,终有一天你会抱憾终身的!              《撒哈拉沙漠》让我认识了一个热情、善良、聪慧又幽默乐观的三毛,刷新了我对她的之前的一些见解,《撒哈拉沙漠》是三毛写作的起点,也是高峰,算是成名作。这部作品至今仍然是关注三毛的读者时时不断品读的精品。就算三毛早已不在人世,也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这也许就是古今中外的作家毕生追求的目标,就是要自己的大名随着作品流芳百世。让大家深深地记住!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毛――再读《撒哈拉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