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如何培养好习惯》
我们每一个家庭,基本上都是由一对父母和一个或几个孩子构成,但是家庭与家庭之间却有很大的不同。
由于每个家庭的物质条件不同,每一对父母所受教育年限不同,成长环境不同,直接导致了每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基本认知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思维模式相差较大,家长的自律程度也不一样,为了更形象,我们找两个稍微极端点儿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1类家庭,父母自律程度较高,父母事业心较强,日子过的有板有眼,父母有趣,家庭氛围和谐、快乐,家中成长型思维模式占主流,没有沾染赌博、酗酒、悲观失望等不良的习惯,在这样的家庭里边,玩耍自然有节制,自然就不会“泡在”电视里,也不会经常打麻将,孩子也不可能无休止的去玩电子游戏,因为他没有过多玩耍的土壤环境。
第2类家庭,父母自律程度低,平时过日子推着走,能到哪步到哪步,僵化型思维模式占主流,家庭生活单调、乏味,遇事容易强调客观原因,不愿自己做过多的努力,在干事业的年龄,父母经常会搓几圈麻将,坐在电视前看电视成为常态。甚至沾染赌博、酗酒等恶习,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应该说有父母观念有问题,对孩子缺乏自律的培养过程,这样,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懒散,责任感一般也不会好,孩子玩耍自然而然没节制。
当然,还有在两者之间的大部分家庭,上述的优点不突出,缺点也不突出。但细究起来,还会发现家庭与家庭有许多“三观上的不相同。”父母的认知会有很大的不同,导致家庭里说话、干事的目的意义,产生了根本上的不同。
如果这两类家庭都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采取的办法肯定就不应该相同,落实到操作层面定会千差万别。所以说,我们如果认为,教育没有灵丹妙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话,就先看看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家庭是什么样,然后再去培养孩子,应该说目标和思路会更加清晰一点。
尹建莉老师在如何培养好习惯里边,认为应该坚持的原则是“顺其自然,适当推动”这八个字,前四个字是培养者应有的心理习惯,看不见却非常重要,决定行为的大方向后四个字是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实现。
(粗体是书中原文)
第一、不要把“养成好习惯”这句话挂在口头上,不要在细节上和孩子纠缠。“养成”必须是件自然发生的事,许多好习惯往往不容易总结,甚至不会被意识到,家长在这方面不需要太有作为,对孩子体恤些、信任些、宽容些,允许他做的不好,不过分指导和控制,让他有机会慢慢练习和调整自己。一个孩子能健康自然的发展,他其实就在养成好习惯,他越是意识不到自己在形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越是自然的发生在他身上,成为他牢不可破的一部分,就像卢梭说的那样:儿童应该自由成长,对他们来说,最好的习惯就是没习惯。
(这样做,对第二类家庭是个考验,家长因该有清醒的认识)
第二、家长要从孩子的所有坏习惯中看到自己的坏习惯,然后加以改善。教育家杜威在他的书中讲过一个故事,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他母亲三番五次的喊他回家,但他没有什么反应,别人问他是否听到了母亲的喊声。他郑重其事的回答说:“啊,听到了,可他并没有拼命的喊我呀”,由此可见,如果家长用自己有问题的习惯对待孩子,儿童也只能发展出有问题的习惯。
第三、欲强化某个好习惯,要用正面的和暗示的方法,杜绝批评和责罚。儿童特别容易受到暗示,也珍惜他人的赞美,他从中体会到好习惯的乐趣,好习惯就开始成为他真正的一部分了,比如前面提到的马虎问题,当孩子出现马虎时,给予宽容和理解,什么也不说,或最多简单的提醒一句,让他以后细心一些。当孩子表现好时,表达出你的喜悦和欣赏;只有孩子内心没有压力,轻松面对学业,不为自己的作业或考试中的小问题感到羞愧和恐惧,不为成绩的优劣患得患失,把注意力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他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而凡主动学习的过程,都是一个人克服低级错误、使思维和动作精细化和准确化的过程,失误才能转化为正面经验,精准度才能慢慢提高,马会才会越来越少。
如果孩子在学习和玩耍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种坏习惯,矫正的方法除了我说的这些外,最重要的是耐心等待。
第四,家长要有始终统一的言行,尤其要做出榜样,多身教,少言传。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问题上,家长最有作为的办法是做个好示范,一直坚持,并且从不为此和孩子发生冲突。
从尹老师的培养好习惯的方法来看,核心的东西主要还是家长怎么做,但是家长在做之前,他要有一个很清晰的认知,我的家庭究竟是什么样的家庭,我这个父母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父母。
这是父母对自身一个深刻的剖析,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为:如果一个人能够看清楚别人的优缺点,而且能省视自己秉性之长短,择善而从,才能算是有智慧的聪明人。
我们都知道,人认清自己太不易,找别人的缺点和毛病易如反掌,评判和批评别人也很容易,但是轮到改变自己就难了。
这还是在认知层面,如果实际做起来,困难不知道还要增加多少倍。
就拿第2类家庭来说,由于认知能力的差异,父母往往对孩子要求多,相互比较时更多的是,第一类家庭不怎么管孩子,孩子自然而然就不错,我的孩子整天在操心费力,效果却不如人家“不管”的。
殊不知,人家孩子的好习惯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家长以身作则的好,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好习惯。但是,第二类家长并不这样认为,主要是还是我,碰上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孩子,你跟他分析这些习惯形成的本质原因及方法,他自然不会这样认为,更不会按着规律去行动,不想改变自己,老是想改变孩子,认为孩子的问题就应该解决孩子的问题,与大人没有关系。
所以,谈论教育的方法手段时,对应的应该是共性的东西,结合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如何培养好习惯,强调以下三点:
1、孩子之间少比较。家庭与家庭之间可比性不强,尤其是“三观”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模式会有很大的不同,家庭中占主流的,是成长性思维模式?还是僵化型思维模式?父母的家庭条件、认知能力、自律程度都有很大的不相同,如果我们企图用同样一个办法,来跟家长讲清楚道理,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怎么怎么样,那应该是违反了一个因材施教的原则。上面尹建莉老师的四点已经说清了这个问题。
2、更强调对孩子的接纳与包容。不管是哪类家庭,在培养好习惯这个问题上,家长们总是趋利避害,都想付出的劳动更少一点,得到的效果更好一点,容易急于求成,超出孩子固有的能力水平,提出过高要求。所以说,简单采取了说教的方式,说教,基本上在身教面前他是失败的。所以我们应该首先是对孩子的接纳与包容,在此基础上,再按着尹老师告诉我们的那个四点去慢慢的实践引导。
3、习惯培养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在愉悦感中去慢慢形成。习惯既是一种表达人与人之间差异的相对行为,又有其普世适用的绝对的价值标准,真正的好习惯,或者是最大的好习惯,是孩子有能力也有兴趣安排自己的一切事物。
生命是一个宏大工程,精美的装饰,只有在大构造完善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要养成学习的习惯,而不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出学习样子的习惯;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在教学中刻板的重复某些行为的习惯;要养成好的品行习惯,而不是见什么人就说什么话的世故习惯……面对一个有无穷可能的孩子,成年人应该有敬畏感,不要以为自己吃的盐多,就有了指点孩子一切的能力。
在生活中成年人确实显得比孩子聪明,可在天地间比成年人更聪明的是自然,儿童是自然交到成人手上的精灵,他是带着灵性来的,要让他灵性不灭,就要遵循自然大法,不能做反自然、反天性的事。
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再亲密的关系,都必须建立在两者各自独立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在习惯的养成上取得进步,在生命与生命之间达成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