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子—以地震逃生演练为例】
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相当于牵住了牛鼻子,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工作成效。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并学会的工作方法。
以下便以“为什么要反复进行地震逃生演练?”为例,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今天的升旗仪式上,四年级2班的小小新闻播报员播报上周校园新闻,这样描述周三中午的地震逃生演练—在老师们的组织下,我们反复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在回顾上周三进行的地震逃生演练时,用到了“反复”二字,是的!上周,确实就地震逃生演练,前后就练习了三遍!
从而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才有“反复”一说。
那么,为什么要反复练习呢?这就涉及到举行地震逃生演练的“牛鼻子”的问题。
地震来时,要能顺利有效逃生,必须掌握逃生方法,避免杂乱无序。此外,还有极其重要的关于演练的一点,那就是态度上要高度重视。
当天逃生演练时,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第一遍演练:老师不知道撤退路线,学生不知道所为何事。
由此可见,演练之前,老师对该项工作态度上不够重视,连带导致学生在演练过程中不够认真,行为不合规范。具体表现为嘻哈打闹者有之,未抱头弓行者甚多。
从完成任务的角度来看,地震逃生演练已经完成,既有图片资料,后面也会及时推出新闻报道。也就是说关于该项工作的过程性资料,俗称台账资料已经积累完成。按照常规的考察与评价标准,有活动,有资料,可谓完整,甚至完美。
还要再演练第二遍吗?
彼时,我正与教导处成员及第一届语文活动周负责书法比赛的语文老师们一起,在食堂组织四年级的小选手们了解比赛规则,开始进入比赛……
还未来得及与操场上的饶校及总务安全部门的李晨、邵金晨等交流,只听到“全部撤回教室,准备演练第二遍”的要求已经发出。
是的,如果就这样结束本次演练,那么后果会比没有开展演练还要糟糕。为什么?因为,如若就这样,任其结束,那么就会在参与地震逃生演练的全体师生,特别是学生心目中留下“演练,就是随随便便到操场走一趟再回到教室”的错误印象,从而使得学生对类似地震逃生演练这样的活动生成负面认知,进而影响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以及仪式感的形成,使该次演练结果与初衷背道而驰,相距甚远。于是,有了第二次演练。
第二遍演练:老师开始引导和管理学生,多数学生行为趋同。
第二遍演练时,各班带班的老师明显更加严肃,也更加专注,能在演练过程中适时引导和管理学生,使得学生行为与地震逃生要求趋同。
此时,参与演练的人,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已经意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与严肃,在努力按照老师要求进行逃生。
可是,磕磕跘跘,不够熟练……
能不能就此结束呢?还是不行。为什么?因为既然已经演练,就要达成演练的目的,至少让学生知晓听到地震警报,该如何反应,又该以什么样的动作,从什么样的路线有序逃生,为自己赢得宝贵时间与生存可能。于是,又有了第三遍演练。
第三遍演练:师生全部进入地震逃生演练状态,现场撤退快静齐。
第三遍演练,我专门站在C楼西侧楼梯前,用手机记录老师组织学生逃生的样子。看到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一个个低头弯腰俯身下行,下到一楼继续双手抱头,向前行进,直到操场上指定集合的区域才停下……
直到这时,才是符合要求的地震逃生演练!
虽然一遍又一遍,一直演练到第三遍,貌似时间被占用很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老师重视,学生才会重视;只有老师引导,学生才会知晓;只有知晓规则,才能收获演练效果。这里,一遍又一遍的演练,就是牵住了牛鼻子,牵住了包括地震逃生演练在内的活动的牛鼻子。
地震逃生演练不仅仅是完成任务,准确来说,应是借助完成任务促进学生规则意识的养成和增强,推动学生规范行为的学习与熟练,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与习得。正因为抓住了这些,所以才会在一遍之后再组织第二遍,第二遍之后又演练第三遍。
事实证明以及从后来学生的评价来看,该次演练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增多次数,最终实现了借助活动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在教育教学中,在教育管理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活动以及这样的机会,为能继续实现借助活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还需增强关键意识或者说目标意识,以期能够像这样,牵住牛鼻子,取得好成效。
希望以地震逃生演练为例的分析,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启发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