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史料,此时王维正好回京了!
且说王维中了进士以后,作为一个满怀抱负的年轻俊彦,在知道入赘皇家无门后,“私自”娶了妻子(未经公主同意),于是玉真公主动怒,就找借口贬他到济州“劳动改造”一番。在济州熬了四年多后,王维终于熬不住,辞去了在济州的官职,潜回了长安。此时,应当是妻子死了,估计玉真公主对王维难忘旧情,终于又重归于好了。
有个故事正好可以佐证。大家还记得那个著名的孟夫子“自讨没趣”的故事吗?对了,就发生在李白第一次进京这一年,当时孟浩然到长安来求官找差事,他和王维意气相投。孟浩然和王维正在聊天儿,突然唐玄宗就驾到了,吓得孟浩然钻到床底下去了。但是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让孟浩然吟诗。孟浩然马上献上新作《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谁知李隆基听了当场变脸。“你说不才明主弃,大家都知道你孟浩然有才,所以只能反证朕不是明主。朕刚刚才知道你到了长安,立刻摆驾主动前来见你。朕没有放弃你这个人才,你为什么对我栽赃陷害?”
于是,我们的孟夫子就断送了一生最好的晋身机会,只好终身做个世外诗人了。这是后话。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皇帝为何突然到已经是辞官做了布衣身份的王维家去串门?而且皇帝还像是老师到学生公寓里检查作业一样,来个突然袭击,因此有人断定,王维此时定是住在玉真公主居处。可能这天正好公主不在,王维就私自请了孟夫子来,所以皇帝一来,他才吓得朝床底下钻。(李唐皇室因有胡人血统,比较开放,唐玄宗对玉真公主这事也就心照不宣。)
所以,这可能才是李白被晾在终南上公主别墅守了十来天空房的真正原因。人家王维早与公主破镜重圆了,没有你李白什么事,快回去吧。正好有伴儿,那个还在吓得一身打尿惊的倒霉蛋孟夫子还在京,说不定两人是一起回湖北的,路上一起总结“北漂”的教训!
李白第二次到长安已经四十多岁了,这次是应他的饮中八仙之一元丹丘前去的。就是那个诗中称为丹丘生的道友,此时已经凭借着和玉真公主之间相当牢固的信赖关系,贵为昭成观威仪。昭成观在长安皇城的西边,旁边是长安最大的道观——玉真观。是元丹丘为了玉真公主修建的修真之所。而李白这一次通过元丹丘的介绍终于见到了玉真公主本真。
不得不说,我们的李大诗人撩妹还是一直技术在线的。是个给点阳光就会灿烂的主。太白本性就是个飞扬跳脱、风流多情的人物。《全唐诗》中有李白这样一首诗,题为:“白微时,募县小吏。入令卧内,尝驱牛经堂下。令妻怒,将加诘责。白亟以诗谢云: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
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
我们看,当时的小李白,就敢和县令夫人调笑。从诗中看,李白牵了牛跑到县令的后堂卧室中搅闹,县令夫人大概连衣服也没穿好,就在帐后露出半弯玉臂,探出头来斥责李白,小李白不但不怕,还嘻皮笑脸地吟了这样一首诗,诗中也充满调笑之意,自称为“牛郎”,把县令夫人比喻成织女。由此可见,太白生来就是个风流种子。
李白撩妹既然有一手,那么撩姐自更不在话下了。
反正从史料上来看,玉真公主应该是终生未嫁的,王维虽然是终生未续弦,也就是没有公开结婚。总之,这次李白在玉真公主的美言之下,风光一时无二了。皇帝宣诏李白进京作了供奉翰林,这是一个文人一辈子最高的荣誉、最辉煌的人生经历了。
李白在这时不但曾有“御手调羹,龙巾拭吐”之宠。据说还和丹丘生一起联手让一直在佛、道两家之间摇摆的玉真公主彻底信回了道教。玉真公主年轻的时候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是她父皇封的,睿宗第二次真正上台后,她又做回了公主。后来可能和王维一起接受了佛教的洗礼,所以那封号就一直没怎么提了,这次可能请示了皇帝哥哥,她又被赐号“持盈”道长。
这边诗仙李白风光正经,那边厢我们的诗佛王维呢?史料记载:到了天宝年间,玉真公主对王维渐渐疏远。王维一生情境清寂自苦,在妻子死后,孤居三十年不再续娶,实属罕见。有人说王维学佛,这学佛未必就完全像出家人一样四大皆空,白居易不也是一边诵经拜佛,一边左手搂着“杨柳腰”小蛮,右手抱着“樱桃口”樊素“。所以王维的心中无比苦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去了玉真公主当年那个晾李白的蓝田辋川别墅附近买了宋宅,整天不是和裴迪吟诗钓鱼、就是和那些大和尚谈禅了,后来又被打发到榆林等边塞之地作侍御史,从此灰心丧气,一度上书辞官,以换回久在蜀州刺史任上的弟弟做京官。
但是李白的功名心,并没有让他风光多久。别看李白平时诗中多狂放不羁、风流洒脱的话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其实,只有一个人看清了他的本来面目,那就是同样有诗人敏感特质的杜甫,杜甫在李白这次失意后一共见过三次,两人在抵足而眠、沐风栉雨的出游途中,相互了解很深。他的《不见》写得明明白白: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一 个佯字把李白内心那种欲求出将入相、匡时济世的追求写得入目三分,正是这种真实的追求,也才导致了后来李白晚年站错队伍的悲惨结局。一个杀字,表面上是说李白当时犯了“附逆”之罪,实际也有李白平时心高气傲、难与人融洽相处的性格。
这里有个插曲,李白在和杜甫、高适游梁宋时,三人一起唱和,李白写了《长啸梁父吟》。大家知道,《梁父吟》传说是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时候写的,而李白写这诗,怀念的是姜太公、诸葛亮以及号称高阳酒徒的骊食其。李白的志向无疑在诗中很清楚表明了,隐逸则做酒徒,显达则做太公、孔明那样的帝师。注意,我这里用的是帝师,就是太公之于周武王、孔明之于刘禅那样的帝师,而不是一般的文臣武将。
于是,这种野心终使我们的大诗人在翰林学士这个位置上并没有待多久,一般民间流传,他是因为“御手调羹,龙巾拭吐”而被辞退的,其实那多是出于小说家的杜撰,并没有见诸于史料。推测真正原因,主要是他不甘御用文人生活,居然去和皇帝去叙谱。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按照这个说法李白不但与李唐诸王同宗,而且还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天啊,比玄宗兄妹高了四辈,这不但是唐玄宗在政治上不能容忍的,也是玉真公主在感情上不能容忍。所以这个盲目的举动,已经超出了李隆基兄妹的容忍底线,近亲没有套上,反而让玉真公主动了真怒,再者是生活上的不检点,李是山野之民过惯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使唐玄宗大为不满,和公主相处估计也是大男子主义惯了,和温文尔雅的王维相比,公主在浪漫激情过后,也难以容忍了。所以,不到一年就用金银珠宝打发开路了。对比李白的诗坛伯乐贺知章,从东宫太子老师的位置上干到翰林学士,一直八十多岁才风风光光的告老还乡的,人家定位准确。
李白那诸葛亮似的抱负就这样失败了,晚年投靠永王李璘是他的姜太公似的抱负的终结,终其一生,最后由最知心的诗坛朋友杜甫盖棺定论,以如椽之笔书下“佯狂”两字作结。
佯狂的酒徒、伟大的诗人。
李白一走,可怜的玉真公主,感情上鸡飞蛋打。那边王维变成了活佛,知道泼水难收,早已心如死飞,终日谈禅。且看欧阳修编的《新唐书》记载“……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乾元二年七月卒。临终之际,以缙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多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舍笔而绝。 ”
五十一岁的她只好散财修道、离开京城,真正清修去了。那么,玉真公主最后落脚在哪里修道呢?
记得以前读李白的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直有个疑问,李白在这首千古名诗中,并没有描写敬亭山什么风景,这诗放在哪个山上不行啊?比如太行山、武陵山?而且转句突兀,和苏轼那首著名的《海棠》诗差不多。直到后来,跟群里大佬学诗词时,才明白,这些名诗背后都是有故事的。 比如这个《独坐敬亭山》,诗中在意的不是山,而是玉真公主也。玉真公主后来正是在安徽敬亭山上修炼,所以李白对着敬亭山,终日心驰神往。李白终其一生,都对玉真公主充满爱慕之情。
不过,玉真公主最后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流落在外,躲过了安史之乱,安享晚年,活到70岁,死在王维、李白之后。也算求仁得仁了。
史料交代的清楚,王维死于761年,李白死于762年,玉真公主死于762年,杜甫的《不见》写于762年,只是他写的时候不知道李白已死,他当时可能和高适同在草堂聊诗忆旧呢,也许两个都明白,当年与他们一起写《梁父吟》的李白,可能有点志大才疏,注定壮志难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