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名士|“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谁?

魏晋名士|“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谁?

文:枯木

谚语“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估计不少人都听说过,典故出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周顗传》,说此话的是东晋奠基人之一宰相王导,而其中“伯仁”指的是魏晋名士周顗(yǐ),这是一个因误解而产生的凄惨故事。

周顗(yǐ)(269年-322年),字伯仁,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人,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周顗少年时就就很有声誉,长得神采飞扬,当时同辈之人相互亲昵狎玩,但却不敢轻慢放肆地对待周顗。弱冠之年,承袭了其父武城侯的爵位,官拜秘书郎,累迁尚书吏部郎、长史。琅玡王司马睿出镇建业,征辟周顗为军谘祭酒,后出任宁远将军、荆州刺史、兗州刺史、吏部尚书等职,官至尚书左仆射。

周顗以雅望而获盛名,缺点是经常醉酒失态,又不理俗务,因而经常被免官,不过甚得元帝司马睿信任,过不久又复职,然后继续再犯。曾经做仆射时,基本上没有清醒的时候,当时人称“三日仆射”

据《晋书》记载,周顗在西晋的时候,“能饮酒一石,及过江,虽日醉,每称无对。”。魏晋时期沿用汉代度量衡,据据《秦汉经济史(上)》换算,汉代1石=20升,那么大约是20斤酒,就算当时酒精度很低,就拿现在啤酒换算,也是20瓶啤酒,如此酒量,放到当今也是相当罕见。

曾经有一次,有个棋逢对手的酒友从中原南来,周顗非常高兴,“乃出酒二石共饮,各大醉。及顗醒,使视客,已腐胁而死。”,喝酒把别人喝的胸部溃烂而死,虽然自愿,可放到现在也算是过失罪了,不过周顗没事,也说明酒量之大。

周顗虽然嗜酒,可是为人正派,性格宽厚。弟弟周嵩为人狷介任性,有一次喝酒后,生气的对哥哥说:“你的才华不如我,为什么能有如此盛名?”,并且用着火的蜡烛投掷周顗,周顗形色不变,不以为杵,缓缓地说:“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可见其性格敦厚。名士庾亮曾经对周顗说“大家都认为您堪比西晋名士乐广”,周顗非常谦虚地说:“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随后“唐突西施”成为成语就由此而来。

周顗和当时宰相王导交好,王导非常器重周顗,有一次王导头枕着周顗膝盖,指着他的肚子问,里面有什么?周顗说“此中空洞无物,然足容卿辈数百人。”,如此恃才傲物,然而王导也不怪罪他。要知道王导是东晋政权奠基人之一,实权人物,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王”说的就是王导兄弟。有一回名臣蔡谟取笑王导惧内,说他要加“九锡”,其中有“短辕犊车,长柄麈尾。”,结果王导大怒,提起蔡谟父亲的名字就骂:“吾往与群贤共游洛中,何曾闻有蔡克(蔡谟父)儿也。”,可见王导对周顗非常钦佩。

然而正因为周顗和王导交好,才使得最后引起误解。那是东晋永昌元年(322年),王导从兄大将军王敦举兵叛乱,王导和其政见不同,因而不予支持。然而当时朝廷舆论请求晋元帝司马睿诛杀留在京中的琅邪王氏族人,于是王导率领宗族子侄二十多人,每天早上就到台城待罪,希望能得到晋元帝赦免。

据《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二》记载,当时周顗很受晋元帝宠幸,王导看见周顗入宫,便喊叫到“伯仁,以百口累卿!”,意思是我们全家百口就看您了,救救我们!周顗见到晋元帝后,说明王导忠于东晋,和王敦不同,极力替王导说话,晋元帝也接受了周顗的建议。

然而,坏就坏在周顗非常喜欢喝酒,在宫中又喝醉了,出来时王导叫他,他也没搭理,只是口中说“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后。”,本来是酒话,而且说的是王敦,然而王导听到后,以为周顗不但没有替他们王家说话,反而以为要杀他们立功邀赏,于是非常痛恨周顗。其实周顗不但替王导说话,而且回到家酒醒后,又给晋元帝撰写奏章,言语恳切,说明王导的忠诚,确实是为了搭救王导一家仁至义尽。

王敦攻破石头城后,由于打的旗号是“清君侧”,没有借口对司马睿下手,然而也不去朝见晋元帝。晋元帝只好求和,命公卿百官到石头城拜见王敦,同时任命王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至此,朝政大权尽归王敦,司马睿被彻底架空。

王敦平素就很忌惮周顗和戴若思两人的才华,尤其是周顗,每次王敦见了他,都面红耳赤,即便是冬天,也用手当扇子扇个不停。这次掌权后,询问从弟王导,如何处置这二人,首先问:“周、戴二人都很有威望,可以让他们做三公吗?”王导默不作声;王敦再问:“那让他们做尚书仆射可以吗?”王导依然不说话;王敦又说:“既然这样,就杀了他们!”王导还是没有做声,但此举却已暗示自己并不反对。

当时,护军长史郝嘏等劝周顗避敦,周顗说:“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不久周顗、戴若思二人就被抓捕,周顗途径太庙,破口大骂王敦是奸贼,“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随之,周顗戴若思二人被害,周顗时年五十四岁。

过后不久,王导翻检以前的奏表,看到周顗救护自己的表文,不由得痛哭流涕,拿着奏表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后来王敦死后,周顗被追赠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谥号“康”

周顗被杀,王导虽然不是主谋,然而却纵容了王敦的做法,原因还是内心充满了怨气,以为周顗没有替他们讲话。其实,这个误解固然是由于周顗酒醉导致,没有给王导暗示,然而阅读历史记载,当时王敦大权独揽,对从弟王导的建议也就是说说而已,生杀予夺王导很难做主,只不过,王导感觉到自己阴德有亏,因而一生都内疚不安,后来这句名言就成为流传的谚语。

《晋书》评价周顗:“顗招时论,尤其酒德,《礼经》曰‘瑕不掩瑜’,未足韬其美也。”,指出周顗酒风不好,以至于误事招人议论,可是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其高风亮节的操守,值得后人永远敬仰!

2020/4/10榆木斋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名士|“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其中伯仁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