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在2017年,对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高考状元进行过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状元是城镇户口,只有15%的是农村户口。
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见识、观念和学习习惯。
一个颇为现实的现象,绝大部分高考状元来自于城镇。只有很少部分来自农村。
2017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轩昂同学的一番话,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自己属于大城市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在教育资源上享受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的孩子或者农村的孩子享受不到的。
很多家长看到这个消息,都在感叹:阶层固化了,家庭出身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难道出身寒门的孩子,真的就难有出头之日吗?
有太多的事实证明,即使是出身寒门的孩子,只要肯努力,依然有机会走出自己的阶层,过上想过的生活。这并不是小概率事件。
真正决定孩子能不能出人头地的,不是家庭的物质条件,而是父母的教育观念。
通过对60位高考状元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都惊人的相似。
北京理科状元施沁汝的妈妈说:“女儿小时候就总喜欢问为什么,他们每次都是耐心回答,就算不知道,也不会简单粗暴地打断或者不理会,而是和女儿一起查资料。”
女儿在耳濡目染之间,感受到了父母对知识的尊重。
广东状元张恒,说爸爸是个比他还爱学习的人。
考中级绘图员的时候,即使爸爸是培训班里年纪最大的学员,即使患上严重的颈椎病,他也没有放弃。
爸爸的行动就是他最好的榜样,深刻展示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一个出身于地地道道农民家庭的高考状元陈星表示,“贵门”的孩子确实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机会多。
“家庭背景好,父母学历高,孩子从小能够接受质量较高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社会交往和兴趣特长方面,这也是我和这些同学的差距。”
知乎上一个叫Umika Chan的清华学生,说他刚入清华的第一节课,老师让他们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后来老师公布了调查问卷的结果,他说他每年都会在清华做这个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上清华的学生,绝大部分父母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能给孩子带来最好的教育资源。
而那个老师对他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
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父母文化素质高,并且有充分的时间陪伴子女,是孩子成功的重要基石。
而父母具备稳定的物质条件和资源,在能力范围内能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这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障。
为人父母的,不应该是拿着鞭子在后面驱赶着孩子向前,而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跑在孩子前面或者陪同着孩子一起进步。
1.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采访中,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说得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
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2.因材施教
在采访中,我也看到了一些被批判的教育方式,但却因为用对了人,并没有遭来孩子的反感。
广东状元张恒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还会有点自满。
对此,爸爸早已察觉,他清楚地知道孩子不需要再从他的赞美中获取自信,所以就义不容辞地扮演起了“严父”的角色。
“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爸爸虽然偶尔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戏称为‘批评式教育’。”
也许他的方法看上去和不少教育专家推崇的‘赞美式教育’背道而驰,但我却觉得很适合我。”
3.阅读经典,拓宽思维
腹有诗书气自华,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读大家经典,这是许多状元在采访中提到的阅读之路。
不可否认,阅读确实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北京语文高考取得148分的孙婧妍在文中说道:“读书多了,就会培养出语感……”
而阅读的培育也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婧妍说父母从小就爱给她读故事:“我的父母通过一个个童话、一篇篇传奇、一段段故事告诉我,在那些冷漠的方块字背后传达出的精神,才是中文真正的所在。”
每个孩子都要长成独当一面的大人,只愿在他人生中最需要引导的那一段时间里,父母始终秉持着烛光,用自己的行动为他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