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我不为你的情绪埋单——走下去,就会有路

图片发自App


文/雪落青丝

01

最近在读《亲密关系》和《正面管教》,读到能引发共鸣的地方,不由自主地将身边例子拿来对号入座。

在简.尼尔森博士的《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或者她就会觉得沮丧。

并且,博士指出这种沮丧会导致四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争斗,报复心理和自我放逐。

成年人有时会忘记自己也是从小孩子时期过来的,因此就会轻易相信孩童时期曾经遭受的创伤已经被时间治愈了。

事实不然,因为那些伤痛只是被他们自己藏进了潜意识里而已。一旦被触动,马上爆发。

02

想到我的公婆,他们俩就是典型的权利争斗。他们之间常常因为“到底谁说了算”而吵嘴、冷战、或者对对方忽冷忽热。

比如今天早起,婆婆又在痛诉公公的不是。起因是婆婆家里饲养的几头小猪到底该不该卖掉,俩人有分歧而且互相不认可。

平日里喂养打扫的工作都是由婆婆来做,我们看着她也十分辛苦,因此常常提出帮她分担喂养的活,可她总对我们不放心,常说“不用,等等我自己来”。

公公下班回家,习惯到饲养室去转悠一圈,每次婆婆都不放心地追过去看,等她回来时总也免不了对着公公一阵唠叨,喂多了喂少了全是不对。因此,争吵不可避免。

公公要盖一座小棚子,他想用来储存白菜、萝卜一类的冬季蔬菜,婆婆从一开始就反对,直到公公自己把棚子搭建完成,婆婆都没有改变她的想法,还是那句话“不行”!

仔细想想,公公做任何事情婆婆从来没有觉得他作对过。不论大事小情,她都习惯有不同的声音。公公也被培养出一种反抗的特质,就是无论婆婆说什么他偏要对着干。

大到买地买房子,小到买肉买菜,我从来没有在婆婆嘴里听到半句肯定公公的话,当然,我也极少见公公听从婆婆的意见。

有时,我不免觉得两位老人活像一对孩子,一度想把童话故事《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读给他俩听。

03

婆婆在向我倾吐这些苦水时,当然她自己也非常苦恼。由于我定力不够,也常常轻易就被她带进了负面情绪里,听着听着就想要开导她。

但当我跟她讲“每一种人际关系都是从自己出发”的时候,婆婆毫无耐心地驳斥我。在她看来,我只要不是站在她这一方痛批公公,那就是不认同她的苦,那就是在替公公帮腔。

严重的时候她还激动得落下泪来,觉得我是在指责她,好在我马上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安静下来停止讲话。

当我看到她不开心时内心就十分难受,这是没有做到完全尊重婆婆的表现。我没有允许她有自己的情绪,不允许她不快乐,不愿意承担由于她不开心而引起了我的情绪不适。

急着开导她,恰恰暴露了我的自私,我不愿意让婆婆行使她表达委屈、可怜、愤怒的权利。

对于婆婆所遭受的伤痛,我能做的只有倾听,不指摘,不评判,安安静静地倾听。如果我只是安静地听她唠叨一些不开心,她也许就不会被激起更强烈的表达欲望,也就不会有更激动的反应。

认识到这些之前,愚蠢的我每次都要跟她争论,教她“任何事情应该向内看不要总向外看”,强行把一些概念塞给她,好让她能够马上像我想的一样好起来。

结局往往无功而返,最后还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不知如何收场,两个人的情绪都有负面倾向。

即使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看似是两个人的事情,其实不然,只是你自己的事,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显现,可我也不能急着去向她说教。

学会悲悯他人而不同情他人,知道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就不会纠结于别人的负面情绪,不会陷入想要拯救别人不好情绪的困境,不再为他人负面情绪埋单,也就不会觉得累。

纵然公婆间一直吵吵闹闹,但也不能说明他们俩之间没有爱,也许这正是他们俩之间的相处模式,一种他们彼此都适应的相处方式。

图片来自网络


04

再比如我的邻居大伯和大妈,他们两个都已是古稀之年,四十几年的婚姻不容易,俩人也称得上是同甘共苦。

可是“离婚”这两个字,他俩这辈子说了不下几千遍,外人看来他们之间根本不可能过下去,然而真正的事实是,他们每天朝夕相对,连分居都不曾有过。

老两口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吵到难解难分的时候,会把儿子、儿媳全部叫来观战,如果还没分出胜负,把四邻八舍也全部招来,非要分出输赢才肯罢手。

往往占上风的一方也没觉出来什么快乐,拜下风的一方郁闷、愤恨,憋屈厉害了几天下不了床,情况严重的时候,大妈七天不吃饭以绝食来抗争。

最终还得是大爷颠颠儿地去请大夫来给大妈输水。

你去看他俩吵架也并没有什么主题,大体都是你说的话不好听,我就说些更恶毒的话来诅咒你。这是典型的报复心理。于是恶性循环,两个人常常卯足了劲儿互相飙狠话。

吵到最后他俩都忘记到底为了什么而吵了,只是越吵越生气,恨不得对方马上去死。然而过不了多久又会和好,然后再犯……

劝架的人慢慢也都乏了,懒得去劝了。听见他们吵架就赶紧躲得远远的。

我看大伯和大妈这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争吵,就是从没考虑过每一次吵架背后的根本原因。他们根本意识不到,真正触怒对方的不是对方那句恼人的话,也不是对方那个嗤之以鼻的表情,而是隐藏在自身潜意识里过去曾遭受过的伤痛。

幼年时遭受的伤痛,从原生家庭那里得来的伤痛,不被重视,不被尊重,感觉自己不被爱的伤痛。因为当时年龄小不知道如何处理,因此都隐藏起来,放进了潜意识里,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实则从来没有解决。

成年后,误以为自己的伤痛早就被时间治愈了的人,当身边最亲密的人某句话、某件事猛然触动了曾经的伤痛时,人就会变得情绪失常。

我没有研究过邻居大伯和大妈的童年。以上也全都看书得来的推理,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罢了。

我不会替大伯和大妈的婚姻堪忧,也不会再去劝解他们。

就在前不久大伯生重病住院了,大妈一面破口大骂,扬言不再照顾老头子,一面又累死累活不分白天黑夜的照顾老伴儿。

由此看来,他们这种相爱相杀也是一种活法。他们互相伤害,互相忍耐也做到了相扶到老。

真的是,走下去,就会有路。

我很想对向我倾倒苦水的婆婆,向那个咒骂大伯的大妈道声歉,我不会再为你们的情绪埋单了。尽管我会安静听你牢骚,做出一副认真倾听的样子,但我不会再去回应你了。

也许,你会因我的无动于衷而生气、愤懑,不满。可我只能说,继续走下去吧,自己就会找到路。


作者简介

ID:雪落青丝,微信名:yjzh0508(赵灵儿)。

一名特教老师、幼师,平时喜欢写写画画。一个努力认清方向,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写作者。写作,我一直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抱歉,我不为你的情绪埋单——走下去,就会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