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的规则,它是事物运行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独立于意识之外。例如无论你在哪里都遵循着地心引力,例如春天播种夏天等待秋天收获,例如生老病死等等。
习惯养成也遵循着它的客观规律,多少人希望今天做件事情,明天就能养成习惯,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很多人就没法让美好的想法变成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习惯。
习惯养成的第一个阶段:反抗期(一般1-7天)
这个时期的表现就是身体抗拒改变,只有三分钟热度。反抗期最容易失败,是因为“习惯引力”在作祟,你想改变可是你的身体在抗拒。 回想一下,你当初决定做一件事情时,是不是刚开始的一周最痛苦。例如我最早开始4点钟起床的时候,到了6点多头就开始昏了,有好几次都是在7点钟左右又爬上床睡觉。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两个对策:
对策一:以“婴儿学步”开始,是指像小宝宝学走路那样,从小目标做起。 刚开始不要对自己提过高的要求,只要比过去做出一点改变就可以,不能要求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例如我在初期早起的美好设想是运动和写作,后来发现写作根本没法实现,后来就调整成只运动。
对策二:简单记录。就是把培养习惯的过程刻意地记录下来。 我希望养成高效工作的习惯,当时用过的方法就是写“时间开销表”,把自己一天的时间开销都详细记录下来,详细到分钟。
习惯养成的第二个阶段,不稳定期(一般8-21天)
当度过身体反抗期之后,身体慢慢就接受了这个新习惯,接下来就要提高习惯培养的强度,而这时习惯引力又开始阻碍我们,从而进入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候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因各种突发事件导致失败,半途而废。要度过不稳定期,就要增强身体养成习惯的稳定性,建立能够持续的机制。 生活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变量存在,要做好灵活应对。我在这个阶段的时候正好是春节期间,这个时候要执行运动和控制饮食的难度可想而知。
对策一:让行为模式化。就是把想要培养的习惯尽可能弄成固定的模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行为。 例如我的运动时间是早上起床后,字帖时间是中午,笔记时间是在晚上。
对策二:设置例外规则。先假设可能发生的例外状况,也就能提前考虑好应对措施,让计划保持弹性。 例如我早上要是没能运动,那么就在晚上补,如果没能完成画一幅简笔画的计划,那么第二天就补上一副。
对策三:引入奖惩机制。进一步从外部的环节来强化前两个对策,“行为模式”和“设定例外规则”加强对身体不稳定期的支撑作用。 例如当我完成连续100天的目标后,给自己设置一个大的奖励。
习惯养成的第三个阶段,倦怠期(一般22-30天) 这个阶段的症状就是提不起劲,感到厌烦而前功尽弃。这个时候我们要克服倦怠期,就需要“玩点新花样”,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变化。
对策一:添加新变化 一件事情重复做,做久了肯定很厌烦,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所以要主动给自己添加变化。 例如我的运动除了室外跑步,还有室内的跳绳有氧运动,还做垫子上的卷腹平板撑等10几种的运动,这样每天都不一样,会有新鲜感。
对策二:计划新习惯。 在倦怠期,计划下一项习惯就是为了建立习惯的连贯性,就像通关打游戏一样,提出一个新目标和新愿景,有助于你把这个习惯坚持下去。 例如我在画画习惯养成后,开始建立画思维导图的习惯,然后开始建立每天读一个小时英语的习惯,然后开始养成只要在南京就去公司上班的习惯。
遵循习惯养成的客观规律,走过这必然发生的三个阶段,祝愿你也养成很多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