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69


“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六十九(0107)

今天接着谈切实找准主题确定的原则。

(二)主题要依据学生发展的特征

主题的确定须站在学生的角度,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也就是说,语文主题教学实践过程中,最终确定主题的主体是学生。其间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命性原则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儿童的生命成长有自己的节奏。在小学阶段,我们强调人类精神发展的辩证复演,但会形成儿童幼年对人类基本矛盾的困惑,它困扰着成长中的儿童,如生与死、苦与乐、感性与理性、自我与他人、发展与环境等。这个时候,教师应依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儿童生命节点的主题,将儿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生活经验,在与现实世界的不断对接当中完成。也就是说,主题的选择首先应尊重学生成长特点。通常低学段侧重语言主题,中高学段侧重精神主题,精神成长主题贯穿始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则要依据学生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和需求,与学习内容的文化内涵的交集进行确定,从而使主题真正发挥促进学生成长的作用。

2.基础性原则

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

主题教学通过语文让学生欣赏、热爱中华民族的文化,成为具有中国灵魂的人。从这一文化视角与生命维度去观照学生个体的发展,让文本主题与学生生命主题相遇,让文学回到学生本身,让教育回到学生本身,这些富有文化意义内蕴的、指向生命价值体认的主题,既是文本的核心,又是学生精神生命成长的内核。这些富有生命意义的一个主题,在学生六年的成长过程中,慢慢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3.生长性原则

在早期的主题教学中,主题主要由教师确定,即用解读作品确定的词句作为主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主题教学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实现预设式与生成式相结合,尊重了儿童的选择权和表达权主题则由学生预设,教师顺势而导。课堂上,主题在学生与文本同伴、教师、自我的多方对话中,由学生自主选择、感悟、体验与表达。于是,主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生成,进而生长。

4.开放性原则

语文学习要培养完整的人。主题教学中的主题应当是丰富的开放的,根据学生兴趣、需要不断调整,与时俱进。主题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允许并鼓励学生基于正确的价值观,创生自己独到的主题。同时,随着学生后继的延伸学习、单元学习,可以不断建构对于主题的多元理解。

在教学设计时,主题的课前预设由师生双向完成。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单元主题进行教学,也可以依据自己阅读文本,以及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后建构的主题,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规划、实施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既能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能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上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教学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如教学的设想、教材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都需要细致策划。就学生层面的预设而言,学生可通过教师教学前的自主阅读,结合自己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进行文本阅读,并在阅读中去发现、去提取,有准备地来到课堂。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主题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甚至可能激发其学习的潜能,表现出超乎教师想象的学习能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主题教学学习笔记之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