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分寸感的人,和身边人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图片发自App

上个月,我和别的分公司的同事临时合作一个项目,只有我们两个人做,我和他之前见过几次,但因为分属不同的分公司,业务上往来很少,和他本人也不算很熟。


这次因为临时合作的关系,上班、下班都用微信频繁沟通项目的事,慢慢觉得挺聊得来的,并且意外发现我们有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后来话题自然从纯工作聊到了共同爱好。


上月底,项目快要结束的时候,通过聊天,我感觉他想追一个我们部门和我私下关系不错的女同事,想打探对方有没有男朋友,但他的说辞一直在外围绕,很久没进入主题。


我又不敢直接挑明了说,万一是我判断失误,不就很尴尬?于是,在他又一次绕到这个话题边缘的时候,我跟他说:我觉得你好像有事要问,其实这样绕来绕去挺耽误大家时间的,不如直接说,我如果知道,很愿意帮你。


我的猜测果然没错,当然,这件事的结果很圆满,只不过我没想到,后来他跟我说:我觉得你有时候说话很直接,之前接触不多,没想到你这么耿直,当然,这也说明了我在某些方面让你觉得我可以信任,关于这一点,我很开心,这次的事,还要谢谢你的直接。


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一直觉得以我们这次合作上的合拍程度,我可以稍微直接一点讲话,这样可以省去沟通上的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更能节省宝贵的时间,但他好像觉得我们的关系好像还不到可以这么直接说话的程度。


当然,特别感谢他委婉地提醒我改改耿直的性子,但也因为这个经历,我觉得不会是个例,由此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两个人在判断彼此关系程度的时候会存在差异?--一个觉得我们已经这么熟了,另一个却认为我们没有那么熟。


我总结了三方面原因并在每一个原因后面附赠了破解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一阐述:


1.边界感模糊

边界感是心理学领域的概念,它指的是: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认知,两种物体(两个人)有关联,但又明确有各自的属性。


比如,中国传统家庭中的亘古难题:婆媳关系。在婆媳关系紧张的家庭里,总有一个边界意识薄弱的婆婆,她会觉得:儿子结没结婚都是我的儿子,他小家里的事务,我也可以像他婚前那样插手去管。


全然不知:儿子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的事情就应该他们自己独立去处理,如果需要我的意见,我可以表明自己的看法,但只能是建议,不能下命令、更没有决策权。


心理学领域对婆媳关系的相关研究指出:边界意识强的婆婆,会比较容易收获一段健康的婆媳关系。


在一段关系里,如果一方的边界感模糊,另一方就会觉得被侵犯、被压迫,而这些负面的感受对一段关系的杀伤力非常大。


破解方法:培养边界意识。


前面说过,边界感模糊是造成一段关系陷入僵局的原因之一,那么,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的边界意识,怎么培养?这里分享2个方法:


凡事分成:自己的事、别人的事

有句话说,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老天的事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这里就不再赘述。


培养边界意识,主要是要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我们在遇到任何事,都问自己一句:这件事是谁的事?


如果是我的事,我自己解决,需要别人帮助,我会主动去请教,但最终只能由我自己决定和执行,当然,相应的,我对自己的行为和事情的结果负责;


如果这件事是别人的事,默认的做法是不过问,但如果对方来向我咨询,我应当倾囊相授,同样的,只能是建议,不能下命令、更没有决策权。


用时间和空间做区隔

前面说到的婆媳关系,实际上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之一就是:用空间做区隔。


也就是婆媳两代人尽可能不要长期住在一个屋檐下,空间距离会帮助我们自然形成一个边界,这样,也有助于增强各自的边界意识。


2.太以自我为中心

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凡事第一反应只想到自己,就容易跨进了别人的边界里而不自知,因此常常越界。


这种性格的形成原因,恐怕要追溯到幼年时期,一般来说,小时候被保护的很好的小孩,成年后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会比较明显。


因为小时候在一个被保护的环境里成长的人,会形成周围的人和事都是围着自己转的错觉,一路顺风顺水、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在这种环境里长大的人,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就更不会有不要去越界、不要去踩别人的底线这种意识。


如果一段关系里,其中一方是一个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那么,对方的边界被破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破解方法:每一次回应前,思考:如果我听到这个,会怎么想?


你可能会问:那如果已经这样了,还有救吗?


当然!


如果我们以前不太懂得在意别人的感受,从今往后,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每次回应别人前,都问自己一句:这句话说出去,如果我自己听到,我会怎么想?


这样做虽然很麻烦,但是只要坚持做,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对维持一段关系的健康度非常有用,更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避免越界。


所谓替别人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听上去很抽象,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实际上,只要用这个方法,就能很快学会什么叫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


3.双方对彼此关系程度的判断标准不一样

说回文章开头我和我同事的例子,经过一个多月的合作,我觉得除了工作我们还有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我可以稍微放松一点、不那么绷着和他聊天,所以才有了后来那次有话直说的聊天。


但他可能觉得,我们只是因为工作原因比之前多聊了那么一点,并没有到可以有话直说的地步,即便有共同爱好,也不能这么直接。


由此可见,我俩对彼此关系程度的判断标准不一样,关于对什么人可以有话直说,我的标准可能是我们兴趣相投、聊天愉快、工作上合作也很愉快,就可以,他的标准显然不是这些,不然就不会有后面的委婉提醒了。


所以,即便是处在同一段关系的里两个人,也会因为对彼此关系程度的判断不一样,而觉得一方越了界。


破解方法:学习和模仿对方的回应方式和习惯。


我同事委婉的提醒了我以后,我认真反思了这件事,最后也接受了这件事,我因此非常感激他,因为觉得在职场上,能真诚地跟对方提出建议或者意见,是非常难得的。


之所以感激他,一方面是因为同事这种关系,其实非常官方,不到一定程度,别人没必要为了说真话承担风险和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他用更客观的角度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如果我之后修正了这些不足,那我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后来,我们有空依然闲聊,我会刻意注意他的用词习惯和回应方式,遇到同样的情况,我会用他的方式和用词回应他。


再后来,我发现,他也会照顾我的用词习惯和回应方式,所以现在,我们的沟通,其实都看得见彼此身上最早沟通时遣词造字的影子。


你看,这样做不但不是讨好对方,反而找到了一种适合两个人聊天和相处的节奏,对这段关系是一种良性的促进。

最后,按照惯例总结一下这篇文章:


缺乏边界感的人,往往会让一段关系陷入尴尬,想知道如何让自己与对方相处时懂得掌握分寸,就要先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缺乏边界感,本文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


1.边界感模糊


2.太以自我为中心


3.双方对彼此关系程度的判断标准不一样

知道了原因,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越界,让一段关系持续良好的发展下去呢?本文也总结了3个方法,分享给你:


破解方法1:培养边界意识。


破解方法2:每一次回应前,思考:如果我听到这个,会怎么想?


破解方法3:学习和模仿对方的回应方式和习惯。

不管是同事、情侣、伴侣、又或是家人,只要我们处在一段关系中,沟通就必不可少。


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如何不越界,是决定一段关系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之一,即便是非常亲密的伴侣关系、亲子关系,也有边界,我们在处理这种亲密关系的时候,更需要有边界意识。


拥有边界意识、换位思考和感受、重视别人的相处模式、习惯和节奏,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一段关系走得更远。


我是@霖小姐慢半拍,关于成长,慢半拍没关系,但别停!


关注我,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有分寸感的人,和身边人的距离会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