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他(她)是一起的

      让你的孩子感觉你和他是一起的,脑海里冒出这句话的时候,忽然很有感触。

      你和他是一起的,你和他是一起的,有点像打架似的拉帮结派。你们是一伙的,他们是一起的。想起小时候的玩伴儿,邻居家的丽娜和她的弟弟小强。丽娜儿比我大两岁,印象中我和丽娜待在一块的时间最多,几乎每天都是待在一起,丽娜的弟弟小强和我同岁,但我比他大几乎整整一年。我们一起抓石子儿,跳绳,上树摘够桃,下河去摸鱼,南地北地的去割草,农忙时的捡麦穗、拾花生………充满乐趣。有时不定因为什么,小小的友谊就会翻船。他们姐弟两个追着我赶,时而我们一路狂奔,我把他们远远的甩在后面,但是他们也不放弃紧紧追在后边。时而左右夹击,一边一个虎视眈眈,看样子逮着就能把我给吃掉一样,但我也是不会放弃的,别看我小,我敏捷,你们就是逮不着。我左躲右闪,她们左扑右逮,各种拦截。左晃右晃左闪右闪,忽前忽后,忽左忽右,最终我总是能冲出他们的包围,然后又开始马拉松长跑式的拉练模式,然后又开始左躲右闪,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印象里好像从没被他们逮住过。

        虽说平时他们姐弟两个也会打架,但你看,在面对和我有冲突小问题的时候,他们两个总是迅速结成联盟,一致对外。

      通常这样的情况,我不会向我的哥哥告状。因为我相信自己能解决。同样我也相信我哥是我搞不定事后面的靠山,他就在那站着。

        你和他是一起的,处在这种感觉中的人,感觉是很好的,自信的、有能量的又有存在感的。因为他无比坚定的相信,无论她怎么样,身后都有一个支持者,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在。

        2019年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跳桥,紧跟着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男孩17岁,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他的妈妈称,当时正驾车载着男孩,他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其批评后跳桥。男孩的母亲称因为儿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于是她当时就在车里对儿子进行批评,但她怎么也想不到,儿子居然直接打开车门冲出去跳桥。尽管他的母亲很后悔、自责,孩子最终也没有回来,120到现场后确认,男孩已无生命体征。

      我们不去评价谁对谁错,都是受害者,从妈妈整个事情描述中,显然,这个妈妈并没有让这个男孩感觉到妈妈是和自己一起的,虽然你和他是一起的,但孩子没有接收到,没有感觉到。

        我们辛辛苦苦工作挣钱为了你,让你好好上学,让你有更好的生活,你却不听话,在一次打骂中孩子离家出走,不愿回家,甚至不想活,是什么原因孩子养着养着,却好像养成了仇人,养着养着却发现这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明明很爱却成了伤害?

      很多时候,我想是没有让孩子感觉到你和他是一起的。

        孩子一出生,我们父母都给与了很多的期待,期待你健健康康,期待你白白胖胖,期待你高高大大,期待你聪明伶俐,期待你懂事,期待听话,,期待你成绩棒棒的甚至恨不得各科成绩都要100分,期待你钢琴弹得好,舞跳的好,画画画的好等等等等等,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期待,孩子在父母的期待里一天天长大。

        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一句话:“每一个父母,都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把自己的孩子当成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很多时候,对孩子的期待反映的是我们父母的焦虑、不满和担心,是诸多负面情绪和消极思维的投射和具象化反应。因此父母应该看到:很多时候不是孩子的“不良表现”辜负了我们的期待和付出,而是我们的身心反应模式导致和加重了孩子的“不良表现”。而要想打破这种“模式”从对孩子的期待转向对孩子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方向和途径。让你的孩子感觉到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你和他是一起的。

        你和孩子是一起的父母这种无条件的支持会让孩子持续产生价值感、成就感和自尊感,从而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心理。有了这些心理和人格的基础条件,孩子自会有明晰的人生方向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和他(她)是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