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果没有从心底接纳孩子,看再多育儿技巧也没用

今天带女儿去社康打预防针,接种室里孩子的哭声此起彼伏,有婴儿的哭,也有大孩子的尖叫抗拒。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

他从他妈妈在排队的时候,就已经很抗拒,想要逃跑了的,同行的还有一个小他一岁的弟弟,他嘴中一直说着:“为什么弟弟不用打预防针,为什么我要打?”他妈妈对他说:“今天轮到你打,下次就轮到他了。”之后到他们了,小男孩还没走到门口就开始哭,想要逃跑,他妈妈费了好大力气才把他拽进接种室。小男孩一直哭,一直尖叫反抗着,一会儿听到接种的医生对这个妈妈说:“你要摁住他,不要让他动。”

不一会儿,小男孩和他妈妈出来了,还一直哇哇地哭着,情绪很崩溃,两个手臂上方还流着血,他妈妈根本来不及帮他摁棉签,小男孩右手的手臂上针口周围都紫了,估计是刚才打针的时候挣扎所致。此时小男孩还哭着,但是他妈妈丝毫没有安慰他的意思,只是对他说:“别哭了,你看那个小妹妹都不哭了。”小男孩哭得更凶了,一脸心有不甘的样子。

然后他妈妈说:“你七岁的时候还要打预防针。”小男孩说:“我不打,我再也不打预防针了!”之后他妈妈就不理他,只顾看自己的手机。虽然把小男孩抱在她腿上,但是小男孩似乎一点都没有感受到妈妈有在安慰他,还在抽泣着。

通过观察,我知道这个妈妈带着两个小男孩,独自去打预防针确实很不容易,但是她面对孩子的哭闹、委屈的感受并没有感同身受,甚至是忽略孩子的感受的,觉得小孩子哭一下就好了。以后这个小男孩会对打预防针留下什么心理阴影我不知道,但以后每次打预防针都会是一场硬仗,这是肯定的。

有时候我们总会说育儿书上的技巧,看着好像挺有用的,但是为什么用在我的孩子身上就失效了呢?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否牢固可靠?父母是否从心底接纳和理解孩子的各种情绪?还有就是对孩子的养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

之前我女儿去医院见到医生都会很害怕,还没看病就开始哭闹。这次,为了让她对打预防针少一些恐惧,在几天前,有空闲我就和她预演打预防针的流程是怎么样的。我会跟女儿说:“首先,医生会拿出棉签,蘸上酒精,然后在我们的手臂上涂一下,消毒一下;之后医生拿出针,会在我们手臂上扎,虽然会痛,但是很快就过去了,我们可以数三秒,一、二、三;最后医生就会把针拔出来,拿棉签让我们自己摁住,就好了。”还用动作给她表演出来。

预演的时候,我会把自己的手臂露出来,让女儿扮演医生在我的手臂上打预防针。多扮演几次,她就懂得流程了,每次假装给我打完之后都会说:“好了,不痛了。我会陪着你的,不怕。”听到这句话,顿时感觉好暖心,我立马抱住她,说:“妈妈爱你。”她也会说:“我也爱你。”

今天早上,我就跟女儿说我们下午要去打预防针,她说好。然后在下午去社康的路上,我也再次跟她提醒,还给她再预演了一遍打预防针的流程。于是去到社康的时候,女儿并没有抗拒,在社康看到许多小朋友和墙上的画反而很开心。

今天这次的预防针打的是两针,左右手臂各打一针。刚开始要进去接种室的时候,女儿也在哭着逃跑,然后被她爸爸抱进去了,之后我坐在她旁边安慰她说:“妈妈在这里,陪着你呢。我们现在要在手臂上打针了,不过很快就过去了。你记不记得妈妈跟你说过,数三秒就可以了。”女儿点点头,情绪慢慢平静下来,不哭了。然后我说:“现在我们先打左手,你看,现在开始涂棉签了。我们准备开始数一、二、三。”女儿跟着数,然后医生把针拔出来,我们摁住棉签。女儿居然没有哭。接着第二针,也是跟着数三秒,也没有哭。当下,我很佩服女儿的勇敢,也感觉很欣慰。

现在想想,之前的那么多次预演真的是有效果的。因为经过预演,女儿知道打预防针的流程,对打预防针这件事也就有了一些掌控感,就没那么害怕了。而且数三秒这个方法很好,才三秒,很快就过去了。还没来得及感受痛,就结束了。

通过这次打预防针的经历,我深深感觉和孩子建立牢固稳定的亲子关系,孩子信任你。很多时候你跟他说明情况,讲道理,他是会理解的。多点耐心,多点共情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如果没有从心底接纳孩子,看再多育儿技巧也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