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5 周六
*越来越发觉,我们的认知,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在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对我们应对与处理事情的心态,言行,对我们的待人接物,选择生活的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有关思维习惯的文章,读起来很有感觉,于是认真做了笔记,一条条的摘抄了下来。
当然,很多知识,我们只是“看到,看过”,如果不去照做践行,不经过自己的体验,不被自己通过运用理解吸收消化成自己的东西,那压根不叫“知到”。
看到看过的知识,只有经过自己切实的运用,从“做”,到“做不到没做好”,到一次次的总结经验,一点点的“做到”,才能变成自己真的“知道”。
“看到”到真“知道“的过程,需要我们千万次的去做(践行)。
怪不得早有人说,“学问思辨行”,这个循环,才是真的“知和行”。
*所以呀,我得不断的提醒自己:别光说自己知道,知道,那只是“听过,看过”。
但也无需纠结于“我怎么还没做到”。
就像郑委老师说的,“如果你还没做到,那是你失败的次数还太少。
无数次的做不到,才能换回一次真正的做到。
就像吃饼一样,虽然是吃到第六个才饱,但没有前五个作为基础,只吃第六个能饱吗?
唯有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是啊,听/看了,记/抄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边学边习,照着去做。在做中不断的体验,思考,请教,总结,提高…直到自己“做到”,“知道”。
*笔记摘抄:摘自公号与神对话读书会《改变9个思维习惯,让我们和情绪和谐相处》
1接纳原本的自己
客观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价,不放大缺点,不低估优点,客观地发掘自己的闪光点!
有些事情失败了也不要过分自责,不要陷入自我否定或自我贬低。
接纳多样的自己:
从不同的角度,把自己的特质写下来:生活中的、关系中的、工作中的的自己,都是什么样子的,写下来,然后接纳他们。
放松过于紧箍的自我原则,宽容对待自己。
2改变自己的看法而非别人
学习和模拟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维问题,考虑自己、对方和第三方等角度,不同视角下做出的解释有什么不同,接受你们之间的差异。
当遇见讨厌的人,先试着找到好的地方感谢他,然后陈述刚才发生的事实,以及你因此产生的感受,诚恳地提出建议、希望下次对方怎样做,会得到怎样的好处。
3彻底地具体化
写下自己的负面情绪,把可能产生的原因一一具体列出,思考解决对策,制定行动计划,将注意力集中到能够解决问题的行动上。
将事实和你对事实的解读区分出来,养成思考的习惯,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你的过度解读。
莫名感到不安和担心时,尝试具体写出产生不安的主要原因。
4从各种视角来看待问题
当自己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试着站在第三方的立场来解说自己所处的状况。
你还可以假装你是你的朋友,给朋友出谋划策。
想想自己的偶像遇到这种事情会如何处理?
通过电影或书籍了解伟人的生平逸事,将其活用为自我激励的工具。
用俯瞰时间长轴的方法:想象这件事发生10分钟后、10个月后、10年后,你会怎么样?它还算个事儿吗?
通过不同的维度评判:这件事最好的状态、最差的状态、现在现实的状态,用三级跳的方式预测未来。
5专注于能做的事
三步走:
1)写下要达成目标,需要做的事情;
2)分别写下能做得到的事情,和不能做的事情;
3)只做能做得到的事情。
总是想而不去做的人,加强行动力的方式是:写下最想做的事,写下还没有做的“借口清单”,一一反驳,清除障碍。
觉得事情特别困难,很难动身去做,可以降低行动壁垒,比如论文写不出,可以跟自己说:就瞎写5分钟,写出什么算什么……
如果一个办法行不通,就尝试新的方法,任何事情,都可以有3个以上的方案。
6接受命运
区分什么是可控的,什么是不可控的。将可控的事情付诸行动,将不可控的事情接纳结果。
设想最糟糕的情况,并且想象如果真那样了能怎么办,甚至可以提前设想对策并且努力。
把考验视为命运,从中寻找希望。
7放弃完美主义
把愿望数值化,从“一定要……”变成“做到x分就好了”。
允许自己有例外:盘点自己的原则标准,放宽原则,设定例外。
改变非黑即白的评判标准。
克服对失败的恐惧:提前准备;增加失败的经验。
8看事物积极的一面
把失败变成宝贵财富。
每天找出3个人感谢,感谢要及时表达。
9活在当下
训练自己每次只专注做一件事
训练自己暂时遗忘
给担心限定时间,并且设置行动的DDL
必要时,进行“信息绝食”。
https://mp.weixin.qq.com/s/74Js04cIp3BhWsi2nK0cxQ
*这9个习惯,抄下来容易,记下来也不太难,可是一一做起来,并不简单。
可,只有真做,才能有所改变,有所成长,有所收获哦。
什么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个过程。
从“看到”,到“做到”“知道”亦是一样。
不用慌张,不用赶紧,只用有意识的去做,哪怕只去做一个,一条呢。
允许和接受自己的做不好做不到,只管去做,能做多少做多少,能做多好做多好。
去做,就对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