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4 佳豫
东方有佳人,豫云圣贤道
幸福大先生,逍遥女作家
《未来学院》院长
《佳豫太空站》站长
豫见生命,绽放天性
因上精进,果上随缘
豫见《道德经》第20章
日经第895篇
原文:
唯与诃(he),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望呵(ke)!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ke)!似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hun)湷(hun)呵(ke)!鬻(yu)人昭昭,我独昏呵(ke)!鬻(yu)人察察,我独昏昏呵(ke)!
忽呵(ke)!其若海;望呵(ke)!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kui)。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大意:
前面第19章最后一句是: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知识是烦恼的根源,“绝学无忧”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师父在上课的时候说到过两个字:自然。
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普通话就是丢开书本,不钻牛角尖,也就是说什么知识都不执着,只凭自然。
修行人一旦修道成功,当到达最高境界的时候,对任何名相疑难都解决看透,那就能无忧无虑,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牵挂。同时,这种心境,一般人是很难感受到的。
当一个人真能做到:“绝学无忧”,那便能以一种清明客观的态度,用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去服务利益社会。
唯与诃(he),其相去几何?“唯”与“阿”,都是指讲话时的态度,译成白话就是:是的。
“唯”是指诚恳的接受;“诃”是指拍马屁的应对,也就是说不管事实对或不对,一味迎合对方的意见。这便是“唯”与“诃”的本质区别。
很多人在谈话时习惯说:你的看法很好,不过/但是……这就是“诃”。“不过”、“但是”这类转话语,往往隐含着低声下气,不敢得罪人的顺从心理。
而真理是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的,所以不能随便将就别人,做顺水人情。
读书人尤其是在做学问的时候,不可在学问上、思想上、文化上将就别人,附和别人,为了某种私利,拐弯抹角……儒家是非常重视读书人的这一基本人格的。
老子并非让我们带着尖刻的眼光,处处挑剔别人,专门去分析他人的言行举止是“诃”还是“唯”,而是在提醒我们,要学习真诚不佞的“唯”,避免虚伪造作的“诃”。
一切的道德修养,都要从反求诸己开始。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善恶之间其实也很难分辨,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有的时候往往会好心办坏事,反而得到恶果。
比如,去非洲布施财富,非但没有让他们立起来,反而让他们变得更懒了,因为植入了依赖意识。
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
世上没有绝对的道德标准,但有因时因地所产生的相对道德标准。
即使自己超越了相对的窠臼,到达了绝对的境界,在这个世界上,仍有必要陪大家一起遵守种种规则,从而避免自己举止怪异,惊世骇俗。
不可不畏乃是发自内心的认知与选择,也就是说,为了利益众生而随顺众生,不受外在环境的制约,执著一般相对的价值标准。
比如说,有个东西是大家公认黑的,你硬要说是白的,彼此就无法进行沟通。
未得道之前,有忧世之心,或者挂虑个人的安危,是免不了的。所以,要想“绝学无忧”,同时逍遥自在,除非自己已经了道。
望呵(ke)!其未央哉!“望”通“荒”,形容像荒原大沙漠一样,面积广大无边,永远没有尽头。
用《易经》的最后一卦是“未济卦”来解,就是指一切事物都是无穷无尽,相生相克,没有了结之时的。
人生亦如同一局棋,你争我夺,一来一往。就算是神仙,也有他们的执著,所以,输赢二字永远没有一个定论。
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熙熙”二字,从字面讲是很太平、自然、舒适、自在,看起来很好的样子。
司马迁《史记》上提到: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其实熙并不见得是好事,很多人外表看来好像没什么,平平安安活着,其实内心却有诸多的痛苦,一生忙忙碌碌,或为生活争名夺利,或一天混过一天,……莫名其妙地活下去,这样真的是快乐和满足吗?!
我泊焉未兆,若婴儿未咳。累呵(ke)!似无所归。
老子提醒我们要别于众人,同前面说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一样,也就是说,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保持像初生婴儿般纯洁天真的心境。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世上的人,都认为自己了不起,拼命追求,什么都想占有;而我“独遗”就是什么都不要,“遗世而独立”,就好像世界上的人,都忘了我一样。
人怕出名,猪怕壮。自己将这个社会遗忘容易,但要社会把你轻易地忘掉,那可不简单。
我愚人之心也,湷(hun)湷(hun)呵(ke)!鬻(yu)人昭昭,我独昏呵(ke)!鬻(yu)人察察,我独昏昏呵(ke)!
“愚”,并非指真笨。
“湷湷”,不是指糊涂,而是如水汇流,随世而转,但自己内心清清楚楚。
“昭昭”,是指高明,什么事都很灵光的样子。
“察察”,对小事很精明的样子,事事精打细算。
“闷闷”,笨笨的样子,好像傻子一样,视而不见。
这里是说,外表要“和光同尘”,虽看似混混饨饨,而内心清明洒脱,遗世独立。
忽呵(ke)!其若海;望呵(ke)!其若无所止。
指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无际,容纳一切细流,容纳一切尘垢。
儒、道两家都讲的一样,要人胸襟宽大,包容一切。俗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kui)。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或求升官发财,或求长命百岁……而道人有道人的生命情调:随遇而安。
“顽”,是指非常有个性,永远坚持不变。
“悝(kui)”,是指言行举止,给人看不起,糟糕透顶。
比如:济公和尚,他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他时常弄些狗肉吃吃,找点烧酒喝喝,疯疯癫癫,冥顽不灵,人们都瞧他不起。
你说他是疯子吗?他又好像清楚得很,你说他十三点,有些事却又正经八百。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母就是生我者,那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也就是说,我们是死守善道,还是还我本来面目,回归到生母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