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0

传习录(卷  上)


【三〇】学问进步从哪里下手?

问:「知识不长进,如何?」

先生曰:「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无不可能;皆是精气日足,则筋力日强,聪明日开,不是出胎日便讲求推寻得来。故须有个本原。圣人到『位天地、育万物』也只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养来。后儒不明格物之说,见圣人无不知、无不能,便欲于初下手时讲求得尽,岂有此理!」

又曰:「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王应昌云:“此篇学问全从养气上,看来是良知的发痕。后面几个勿作,想俱是必有事而勿正。”

唐九经云:“能拟先生学问之变化处。”

参见《紫阳书院集序》:“是故君子之学,惟求得其心,虽至于‘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孟氏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一言以蔽之。故博学者,学此者也;审问者,问此者也;慎思者,思此者也;明辨者,辨此者也;笃行者,行此者也。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是故于父子尽吾心之仁,于君臣尽吾心之义,言吾心之忠信,行吾心之笃敬,惩心忿,窒心欲,迁心善,改心过。处事接物,无所往而非求尽吾心以自慊也。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耳矣。”(《全书》卷七)


[译文]

陆澄问:“知识没有长进,该怎么办?”

先生说:“做学问首先须有一个根基,然后从根基上面下工夫,慢慢地循序渐进。道家学说用婴儿作比,说得很精辟。婴儿在母亲的肚子里还未成形时只是一团气,完全什么都没有。待他出生后,  方才能够啼哭,之后能够笑,然后认识父母兄弟,既而可以站立、行走、背、拿,最后世上的事情没有不能做到的。因为婴儿的精气日益充足,  筋骨也越来越有力气,头脑则越来越聪明。婴儿并非出生便具备了各种能力,所以须要有个根基。圣人达到的“位天地,育万物”的中和境界,也只是从‘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修养来的。后代的儒生们不懂得格物的学说,却觉得圣人看起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于是妄想一开始就把学问讲求完,真是岂有此理!”

先生又说:“立志的功夫就像种树,开始发芽时没有树干,长出树干时没有树枝,长了树枝后才长叶子,  叶子长好后才开花,最后结果。开始种树的时候,不要事先想着生枝、长叶、开花、结果,只管培土灌溉。 因为空想也是无益。只要不忘尽心培土灌溉,怎怕没有枝、叶、花、果?”


先生强调做学问要先有个根基,这个根基就在于立志。先生把做学问比作种树。树的生长要经历发芽、生枝、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做学问也一样需要循序渐进。

中既是大本,既是天地位焉。和既是万物育焉、既是达道。

本立而道生。

学问的入手点就在内圣,要在修养喜怒哀乐未发之中上入手,外王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净心斋笔录

2022年3月30日


附注:

①盈科。《孟子,离娄篇》第四下,第十八章云:“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朱子《孟子集注)云:“盈,满也。科,坎也。言其进以渐也。”

②婴儿。即第十六条结圣胎。源出《老子》第十章云:“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③位、有。《中庸》第一暈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

圣人位天地育万物,是从每件事都磨到喜怒哀乐未发之中育养而来的

④未发之中。《中庸》第一章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⑤怕。吉村秋阳云:“怕’,作反语看。”

⑥中和境界:与道合一的圣人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