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0

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中级第30期, 崔萍萍  持续分享第232天  ,20220410,总约练63场。

筑基课社会心理学第五讲:社会知觉

      人的可塑造性很强,人会受环境影响。生活中,人会对自己有很多预设和我以为,然后会根据这些决定去做或不做,当你试着去做,会发现与自己以为的不一样,知觉会随之改变。

      社会知觉中的知觉与认知中的知觉不完全一样,有点类似认知,是对事情整体的看法。

      上图中不同的人看到树桩,感觉用途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他们的知觉。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看这个社会上形形色色之事,拥有啥就会想到啥,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的,可以看一看在他人的视角下对事情有什么看法,这样可以多视角去看一个事,以便了解他人的想法。

      做咨询时要怀有敬畏之心,去问来访者的想法是什么,他的想法与他的经验、成长环境、需求有关。越是不可爱的孩子越需要被爱,在他的世界可能遭遇了一些困境。人越弱越敏感,人强的时候会更放松。

      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

1.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是对社会的整体看法。对他人、群体(人际)给自己的知觉(自我)。

        社会化、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均以此为基础。

        人有自己的看法挺好,因为人要独立。你以为的事实有时并非如此,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不要带着预设(有色眼镜)去了解人,否则就几乎没有全面了解这个人的机会。比如孩子,如果你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孩子,孩子说什么你也不会相信,可能你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在咨询中,如果你感觉自己很懂,咨询就没法做了,只有把懂变为不懂,让自己处于清空状态,才可以继续咨询。你认为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认为的是什么。

        我们懂抑郁怎么办,但不懂来访者所说的抑郁怎么办,也许他所说的抑郁症和你认为的抑郁症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要先了解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让他多说一些,看来访者是怎么想的。

2.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认知者的经验——认知

      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经验,经验既是优势,也是阻碍和限制,你所拥有的你必被其拥有,你认为自己的经验是对的,就听不到其他人的想法了。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是有很多可能性的,我们要始终保持未知的开放心态。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人格

        我们会对自己想要的、在乎的、关注的了解更多,其他的了解会少一些,所以不要对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妄加评判,不能不懂装懂,要有敬畏之心。我们平时对孩子的学习更感兴趣,对孩子其他的方面可能了解的少,但不要对孩子的这些方面妄加评判与否定,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让孩子多聊。

        人生苦短,不懂的东西肯定会很多,不懂就是不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越感兴趣的了解越多,深挖一口井,了解的越深,越有利于自己的改变。山脚下的人很多,能走到半山腰的已经很少了,能登上峰顶的更是罕见。

3)认知者的情绪——情绪

        心情好时看事情会感觉很好,心情不好的时候看到的就会不一样。做咨询师要让来访者的情绪出来,情绪出来后,可能感知也会改变。一个人情绪不好时要去做事,能做一点是一点,在做的过程中会有新的感受出来,行动会带来顿悟,要在事上磨。做咨询时,先陪伴来访者,让他的情绪先出来,情绪出来心情就会好一些,这样才会有变化。

        孩子要参加中高考,有的家长会焦虑,这些焦虑情绪也会传给孩子,作为家长首先要做好自己,去找事做,把自己的情绪处理好,这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不要让孩子活在聚光灯下,你越关注,他越烦,不去关注他,可能他休息一下缓一缓就好了。每个人做好自己就天下太平。

思考:作为咨询师怎么样才能更好的社会知觉?

        好奇之心,开放姿态,多倾听,多了解,少预设,不随意下结论、下评判、下定义,不把自己当专家。

      知道还要做到,要在事上磨。

第二单元    印象形成与管理

        真诚最重要,给人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

一、印象及其形象的概念

1.印象:是个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将认知客体在头脑中归类、明确它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的定向的过程(内隐、认知过程)

3.印象形成的效应:

1)首因效应: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不熟悉的人  第一印象的机制

2)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较大      熟悉的人和亲近的人

        升米恩斗米仇,礼尚往来,注意边界,否则可能付出越多越容易不落好。不抢别人的事,别人的事让他自己做。

3)光环效应:爱屋及乌,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比如,有的一见钟情,崇拜某一位老师(专家)

        不要太靠近你的偶像,离得越近,看的越清,可能会看到一些不足之处。

        热恋中的人智商为零,家长越反对孩子越不听,正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4)刻板印象(有色眼镜)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

例如:北方男人粗犷豪爽

            南方男人细致拘谨

    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

4.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1)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

        咨询中,可以把上面的点排序,用评量问句进行评分,看A和B有哪些因素,对每个因素进行评分,评完分之后算出总分,他知道A和B哪一件事对他最重要,可以作出选择,也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

        在乎的用正分,不在乎的可以用负分,可以边讲边写,分数打完后,即便是五五开,还要说一说,说出来感受和体验是不一样的。比如去世的亲人,平时可能没啥感觉,你一旦提到可能会有很多感受,甚至泪流满面。

2)平均模式

        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

3)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真诚、热情是积极的中心品质,虚伪、冷酷是消极的中心品质。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我们说一个人时会有整体的评价,比如说老张是个好人,老李不咋地,其实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多个面向,如果这样评价,可能只看到他的某个方面,其他的就看不到了,一件事情也是如此。做咨询时,要用具体化技术聊各个方面。对待孩子也是如此,多听孩子说,孩子是很敏锐的,你的一举一动,孩子其实看的很清楚,很明白。

5.印象管理

1)定义:个体对自我形象的控制。

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形象负责任。

2)拓展:

        登门槛效应——先说小要求,再逐步加大。

        比如借钱,先借1000,过几天就还,再借5000,过几天又还,最后借五万就不还了。

留面子效应——先说大要求,再说想要的小要求。

        比如做家务,先给孩子说大的要求,他不想做,然后慢慢降低,最后说小的要求,他可能就去做了。

6.作用

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基本礼仪)

        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角色的期待。

策略

1)受社会常模管理自己(大家怎么着我就怎么做,随礼)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刚谈恋爱的人会隐藏缺点,也会抬高自己的优势,显示自己无所不能)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社会希望我们怎么样,我们就活成社会期待的样子,才能更好地生存下来)

4)投人所好

第三单元  归因

一、行为原因的分类

1.内因与外因

内因:个体内部,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内归因

外因: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外归因或情景归因

综合归因: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兼有二者内因和外因的影响。综合归因

讨论夫妻吵架时应该对问题怎样归隐会更好?

        外归因比较好,外因指的是外来的环境,不包括夫妻两个。

      把人和问题分开,外化,在咨询和亲子教育中,可以这样做。在单位有制度要求,该归因为谁就归为谁。

2.稳定性与易变性——内因与外因中均有

稳定性:内因种人格特点、能力;在外部条件中,工作性质与任务难度;

        做得不好归为稳定因素,改变很困难,比如成绩不好的孩子,归为智商不好,这就很麻烦,可能他会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不易改变。

        做得好的归为稳定因素就比较好,比如归因于他的能力、人格等。

易变性:内因如人的情绪易变,外因如气象、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3.可控性与不可控性

可控性:努力与否

不可控:智力因素、工作难度

归因→暗示→自证预言

        归为可控的会比较好,比如,即便智商不高,可以去努力。

二、控制点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罗特提出

内控者和外控者

        内控者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很多东西。越年轻越内控,认为自己的人生充满各种可能性,人定胜天,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年轻气盛。

        外控者认为是受外部控制的。人越年老越外控,认为是命运。(上帝主宰一切)

        我们依然可以努力地去改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

三、归因原则

不变性原则

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

      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间的不变联系

折扣原则——凯利提出

        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特定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

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

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高:我只在乎你

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高:大家都爱你

一致性原则: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高:无论你生老病死,贫穷富贵我都在乎你

四、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的影响

丢钱包者:治安不好,倒霉

他与说法:自己不小心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视角说话,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不在事上纠缠,看看他们共同想要的是什么,达成共同目标,以免内耗。

2.自我价值保护(自我卷入)

        我们都倾向于那些喜欢我们的人,我们卷入越多,越希望得到别人认可。

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

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

3.观察位置

        挤公交效应:前二三十年,一堆人等公交,公交车来了,挤在门口上不去的人告诉前面的人说:再挤挤。等到自己上了车,后面的人说:再挤挤。他角色转换了,告诉后面的人:挤不了了,等下趟吧!

        位置变了,利益角色就变了。屁股决定脑袋。

      做咨询时,时空对话、空椅子技术等。

4.时间因素(归因的情景性)

        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将烟消云散。顺应自然,接受规律。

        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问题要稳住,可能过几天就没事了。

        在咨询中,来访者聊的过程可能就会有改变。

      有情绪时别做重大决定,重大决定别在晚上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