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月半”

我们家在一个平凡的小镇上,邻里和睦,平时常能看见奶奶们聚在家门口的巷子里,坐在光与影的交界处,一边聊着家长里短,一边手上不停歇的处理蔬菜等食材。每逢传统节日,窄窄的街道上会挤满不同的车子,爷爷奶奶们早早的等在门口,激动兴奋的迎接着回家的子女们。别人家过节时才有集聚一堂的热闹,在我们家已是常态。

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对于我而言,每年的节日都有所不同。近几年不知什么原因,觉得过节仿佛和平常也没有区别,越来越平淡了。可能是因为没有心之所向,或是那一份寄托感情不够浓烈。

作为汉语言文学系的学生,我从奶奶身上切实的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人对“家”的重视,也体现在祭祖上。祭祀先祖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古老习俗,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对于祖先的尊敬体现在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四大传统节日中,是人们平凡而丰富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自历史深处,代代相承而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奶奶对于请祖宗十分重视,她认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的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因此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

请祖宗也十分有讲究。请祖宗时一般备6个菜,寓意六六大顺。

首先,豆腐。须得是单数,妈妈告诉我因为以前比较穷,豆腐算比较好的菜。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但仍然传下来,无需更改。

第二个菜,红烧肉。将大肉切成一块块。一般是7块或者9块。

第三个菜,炖母鸡。要保证鸡肚子里的3个紫花不碎,用牙签串起来插在鸡背上,将腿和翅膀撕下来,码成一个鸡的形状,摆放时鸡头朝大门。也有人家会备煎鸡蛋,如果没有鸡,可以用煎鸡蛋代替。

第四个菜,鲫鱼 意味年年有余,三条,两条放在底下,一条放在上面,撒上香葱,鱼头和鸡头保持一个方向。

第五个菜,紫糕,一般要9块。

最后,圆子,需保证是单数。还有粉丝,如果老祖宗吃素,就要准备一个。

菜须得上午烧,一个灶头炖鸡,一个灶头烧菜,吃过中饭下午一点至三点,先把菜摆上四方桌,倒四杯酒,摆上饭,煮饭的米需得是七月份收的新米,不能是放了一年的陈米,摆上筷子,如果祖宗爱抽烟,便再点上几只烟。

摆好这些,便出去烧纸,奶奶会提前很久折好元宝,这里也有个讲究,来了葵水的女子折的元宝烧了是没有用的,祖宗收不到,男子折的阳气又重了些,以前小一些的时候我和妹妹都会帮着折一些,等我们都大了,这便只能是奶奶来折了。买完冥票,回来我们还要分一下,一般请祖宗,都是奶奶爷爷的上一辈,也就是我和妹妹的老太太、老太公,每个祖宗一份,名字写在最外面包的草纸上,当然还要留一份给野祖宗。

烧纸的时候奶奶是最虔诚的,会感受到她来自心底的祝愿,祝愿祖宗们能收到纸钱,在地下不用受苦,祈求祖宗自己过好了就来帮帮后代,保佑大家健康。妈妈总告诉我,烧纸钱的时候嘴里要念叨,念着让老太太老太公来领纸钱,念着希望老太太老太公保佑家人,要念叨这样他们才能听见。除了烧纸钱、元宝,还有纸做的存折、纸做的烟。烧完纸钱,要画一个圈,这个圈还得留一个小口,这样只有祖宗本人才能拿这里的钱,不会被别的孤魂野鬼捡走。野祖宗也有自己的一份,那一份是不用画圈的,奶奶说,野祖宗没有人烧钱给他们,很可怜,所以我们要烧一份给他们,他们才不会饿。画完圈,放个短鞭炮,通知祖宗过来领钱,大家轮流作揖磕头。

回家之后,对着桌子磕头,并许下自己的愿望。奶奶的愿望永远是希望一家人都健健康康的,等8个人都磕完头,我们就会把酒全部倒到桌子下方,每份饭与每样菜都取一些放桌底下。如果分爷爷和奶奶两家来请,这时就要将桌子抬着换一方,再添上酒和饭。请完祖宗,菜就端回厨房,放起来,我们吃饭会吃另一桌菜。

又是一年“七月半”,奶奶依旧严谨的准备着这些。而我,将这些记录下来,整理着文字,感受着文化在时间长河中的流逝与传承。

你可能感兴趣的:(又是一年“七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