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序言

       如果问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有趣,恐怕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如果问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最广,我想除了清朝就是三国时代,清朝的故事之所以流传最广,尤其在现代广泛流传,恐怕那些“宫斗剧”和“康熙私访系列”的功劳是最大的,不过那种虽然吸引眼球,但距离历史的真实恐怕无限的遥远,甚至可以拿原北京某老师的话说:除了部分人物是真的,剩下的事情都是假的。三国的故事之所以能在民间广为流传,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是最好的广告。但是《三国演义》又有多少符合真实的历史呢?



        笔者最开始接触三国是由于袁阔成先生的评书,当年每每上完晚自习回到家中恰好就是评书《三国演义》的开讲时间,袁先生是评书界的泰山北斗,而且代表作就是《三国演义》,当时听得如醉如痴,听完以后不免温习的几遍罗贯中先生的原著,当时就被诸葛亮的才智、关羽的忠义、赵云的睿智所吸引。等工作以后,闲暇无事翻阅了一下陈寿的《三国志》,便感觉《三国演义》无论从内容还是人物的形象和正史有很大的差别。


        鲁迅先生在他的专著《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评价《三国演义》“壮诸葛而近妖”,可见《三国演义》对人物的描写是存在相当大的艺术加工的有类似于像亮的那样的褒扬,也有像周瑜那样的贬低,以至于很多年轻人有疑问,刘备手里握着“两王四个二”的牌还没有统一天下,真是让人费解,所以一股脑的把责任推给了他的傻儿子刘禅,刘禅真的傻么?恐怕未必吧。


        罗贯中先生是本着“尊刘贬操,无视孙权”的思想来写《三国演义》,为什么这样写,主要原因是他对诸葛亮的崇拜,为什么他崇拜诸葛亮,诸葛亮作为一代贤相的代表、智慧的化身,可以说人人敬仰,本无可厚非,但是罗贯中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曾是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张士诚手下的幕宾,辅佐张士诚打天下,罗贯中虽有诸葛孔明之心,但是张士诚却没刘玄德之命,他最后被朱元璋所败,罗贯中既然有这样的经历,就可以理解他对诸葛亮的崇拜的是非同一般人的,所以要尊刘贬操,刘备的蜀汉自然成为书的主线,而诸葛亮当之无愧成为男一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自南宋以前,民间一直认为曹魏是正统(其原因和朝代的传承有关),而自南宋以后,由于官方的宣传,民间慢慢的认为刘备是正统(虽然刘备的蜀汉和东汉在史学家眼里已经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历史上一直认为占领“西安”和“洛阳”的王朝才是正统王朝,而这时的南宋虽然是汉人建立的政权,但“东西二京”却落在金国人手里,南宋政权只能宣传不是占领“两京”才是正统,而文化所在才是正统,而刘备虽然偏坐西南一隅,但他是汉朝苗裔,他就是正统,南宋这样的宣传无非是证明他法统的正确性,但是渐渐的,刘备为正统的思想也就悄然在民间确立了。



        我们怎么拨开历史的迷雾,无非就是多读史料,今天开篇序言,今后想就《三国演义》每章对比,拨开小说虚构之处,还原历史。这里没有丝毫对罗贯中先生的不敬之意,老先生之大作为传世经典,后文想采取自问自答的文体,每章剖析,主要参考资料为《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可能为更重学术方面,如果您感觉枯燥,请谅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梅煮酒--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