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素雅《清平乐》:看得见的风雅大宋闲情雅致知多少?

​小冒坚持原创的498天  沉迷大宋风雅不可自拔,诗词歌赋茶香花画每一天。

2020年春季第一霸屏热剧,非《清平乐》莫属。

当这部由正午阳光精心制作的讲述宋仁宗人生的良心剧,用还原贴切的古代美学高峰——宋代审美,塑造出素雅简淡,宁静温润的意境之美,如同明前细雨,润物无声,即使不看剧情和演技,观众都可以被高雅高级的审美情趣,精美还原的服化道具,深深打动。

更戳中我的是,剧中事无巨细,不惜时长篇幅,认真还原宋代“四般雅事”——点茶、插花、焚香、挂画。南宋文人笔记《梦粱录》中,“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是宋代文人精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四艺”。

不同于简单地单纯展示,容易让不好其中的观众顿生乏味;而是巧借这些宋朝人的文化潮流,来编排细节,推动故事发展。

比如伶俐的徽柔公主巧借破花瓶插花,在宋仁宗笑话她的作品不好看时,巧妙地抖出嚣张跋扈的张贵妃甚至拥有宫里都不曾拥有的奢侈定州红瓷。这个细节更让人对瓷器印象深刻——一个瓶子就能说明的财力权力象征,可比干巴地夸花瓶名贵来的巧妙。

配合着致力于宋代生活史、社会史与政法史的研究的历史研究者吴钩老师图文并茂、通俗有趣《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一书,再去细品电视剧的用心,别有一番风味。

这本书巧妙地借用“宋画”这个耳目一新的切入点,呈现了一个比文字记载更为生动的历史世界,让读者得以近距离观赏到一个别开生面、活色生香的“风雅”宋。

(一)点茶——中国茶艺的绝响

茶的起源在中国,无处不在,源远流长,毋庸置疑。

即使对茶毫无研究,它的几大特点都耳熟能详:

可雅可俗,可简可繁,可饮可食、可浓可淡,可宾可主、可有可无,可入药可消遣,可随意可坚持。

虽然茶早在唐代就兴盛,陆羽《茶论》说功效,讲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然而茶事活动其实仍然是上流社会王公朝士的贵族爱好。

直到宋代,才真正完成茶在民间的普及,“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为我们心目中的茶的世界:

1.到处是茶坊:

宋代茶画“斗茶”主题的主人公,从以往朝代的贵族官宦,变为市井商贩。因着这些勤劳经营的“提茶瓶人”,让老百姓们不分寒冬深夜,总能在需要的时候,方便又价廉地买到一碗滚热的茶汤——像极了现在通勤午休人手一杯咖啡的风俗。

2.家家尚饮茶:

烹茶已经变为风尚和待客之道。不分阶级贫富,饮茶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

3.点茶技艺的高超:

宋人的烹茶方式的历史上的绝唱,主要以团茶和末茶为主流,散茶则更低一级。

家家户户都必备茶具“十二先生”。为什么要12件茶具?

因为宋代点茶,过程极尽精细。电视剧《鹤唳华亭》中太子在揭发贪污权臣的时候,他和二皇子都进行了完整的示范:

从专门的茶焙笼里取出团茶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用茶碾或茶磨碾成粉末,用罗合细细筛过,用茶釜烧开净水;随后调制茶膏,每个茶盏放入一勺茶末,注入少量开水搅成膏状,最后一边注入开水,一边用茶筅击拂,是茶和水充分交融,泛起茶末,数次后,一盏沁人心脾的茶就完成了。

宋代所有茶都需要研磨至末状引用,所以才会有供应不太讲究的平民的末茶——直接研磨好的茶末,类似于咖啡豆手冲咖啡和速溶的区别。

4.分茶与斗茶:茶也可以像意式咖啡一样拉花?

因为宋人对点茶的热爱,技艺不断精进,逐渐出现“分茶”的高手:通过技巧利用茶末和沸水的反应,在冲茶过程中展现出瞬间的栩栩如生的各种图案。

北宋《清异录》就记载了一种类似于杂耍魔术般的高超分茶技艺:“使汤纹水脉呈物像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所以也就有了高手之间竞技性的斗茶,绝不仅限于贵族,看看流传下来的《斗茶图》,反而高手更多在民间!

虽然宋式点茶不再流行(影响了日本的抹茶发展),今时今日更接近元明后的“泡茶”,但不可否认是宋朝饮茶的风气,才形成了今天茶的世界:

至清至洁,自成体系,但决无分别心,可以接受任何人的进入,如实地呈现出它的内容物质和内涵元素。

(二)插花——雅俗共赏新风尚

仔细看看《清平乐》的室内场景,无一例外,都会有瓶插鲜花,而且是彻头彻尾的中式审美下,讲求意境的插花。可见鲜花已变成装点生活空间必不可少的元素。

大概没有哪个朝代的人民,会像宋人一样,不带功利心,真心热爱鲜花:

1.从上至下重视插花:

宫廷重视插花,将之列为「四司六局」的专营项目;

他们将赏花视为一年中最赏心乐事,像是一年一度“花朝节”,每年仲春十五日,百花齐放,众人热热闹闹放下其他,万人空巷,赏花好时节。

插花即是懂得生活情趣的诗人雅客与追随时髦的达官显要的情趣,苏辙《戏题菊花》写到:“春初种菊助盘蔬,秋晚开花插酒壶”;

也是寻常人家的小确幸,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大抵洛人家家有花”。

他们大胆展示这份喜欢:邵伯温《闻见前录》提到“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不管男女老少都爱“簪花”,试想一下,我们对自己热爱的事物有没有这份坦坦荡荡的自信?

2.插花与理学相结合

乍看与西洋插花类似,其实不然。其最大分别在于宋代插花花色不止呈不等边三角形,花枝每作曲折逶拖状,因此带有十足韵律感与生命意义。花材讲求品德,作品契合伦理,而有“理念花”之产生。

理念花,源于宋代理学。内容重于形式,一件艺术作品往往藏有作者的鸿图意愿,重视“善”的高雅之情,其间或可藉以解说教义,或阐述教理,或暗射人格,或述说宇宙哲理等,以理为表,以意为里。

所以宋代插花不再像唐代的平铺、直叙、适情,更喜欢用松、柏、竹、梅、兰、桂、山茶、水仙等品格高雅的花材枝叶,不强调色彩,在花、枝、叶的结构上以“清”为精神之所在,“疏”为意念之依归。

插置时,长短互补,粗细相间,脉络分明,神圣雅洁,简洁清雅,且株数多为奇数,而单株尤为常见,花株努起,层层相因,枝叶挺然而疏空;瓶口清虚,不使枝叶遮掩花瓶。

3.由风尚兴起的艺术文化发展,刺激经济

洛阳成为著名的花都,甚至形成花市:宋代开始栽培的花被切成花枝或做成棵盆栽,结市贩售,西湖志》载“杭州寿安坊,俗称官巷,宋时谓之花市,亦曰花圃,盖汴京寿山下多花园,春时赏艳,争华竞侈,锦簇绣围。移都后,以花市比之,故称寿安坊。”

为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宋代普遍刺激开拓许多专为插花而设计的新花器,进一步发展了柴、汝、官、哥、定名窑,以及藤竹花篮、太湖石花台等,造型典雅,促进工艺发展。同时也提倡以古董器物插花观念,作品求高求雅、求奇求古。

31孔花器 官窑

(三)焚香——黄庭坚是古代的调香师?

《清平乐》给了造型独特的各式香炉不少特写,自从焚香文化没落后,提起香,总是会让后人联想起虔诚的“烧香”,实则那是弥漫在宋人家中成为一家特色的味道。

宋朝焚香喜用合香,文人们按照“君臣佐使”的方式,亲自进行调香,别有一番趣味,即我们今日的合成香料。著名的“黄太史四香”——意和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就是源自热爱调香的一把好手,黄庭坚。

宋香讲究的是香不见烟,“隔火薰香”,味道一定要“清远深长”。

这和士大夫阶层普遍追求隐逸精神也有关联——“仕”与”隐”不再是互相对立的两极,在朝为官、居家奉佛,亦官亦隐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这种不直接点燃香品的品香方式盛极一时:点燃一块木炭,大半埋入香灰,在木炭上隔一层云母片,在云母片上放香品。香席就是邀约二三懂得“四艺”的香友,共同品评沉香的香味,最后以留在香篆、香簿上的文学和书法作结。

它可以是士大夫面对贵客登门时的最高待客之道,主人会拿出珍藏香材,慢慢煎烤沉香、奇楠、檀香、香丸、香饼等上等香品,点茶品茗雅谈。

或是闲时人家的消遣“燕居焚香”,或是女子闺房的乐趣——李清照许多词都在描写这种“薄雾浓云愁永昼”的袅袅香气,比如《孤雁儿》“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宋人用香气加深了“究天人之际”的思想境界,也是在寻求美的享受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索。

尤为难得的是,虽然焚香看似没有其他三项平民化,但依然可以对寒门子弟敞开大门——买不起名贵香料极尽繁复排场,也可以简单采用荔枝壳制作的具有“自然之香”的合香。

中国香文化之纯粹而高雅的最佳体现,就在这一份畅然豁达的心境。

(四)挂画——“自拍”“写真”盛行,自恋还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宋代文人流行在家中醒目位置摆放“写真”——自画肖像。

蒋勋曾经说过,西方美术从文艺复兴之后开始有自画像,因为那时开始人们开始重视人的价值和存在意义。而早在《宋人人物图》这幅画里,就已经有自画像的存在,这就至少证明了,宋人开始思考自己存在意义,甚至会开始自省。

这股风潮不仅促使当时出现了给人画像的专业画师,更涌现了不少擅长肖像人物的画家,如苏轼夸过的陈怀立,给皇帝画过御容的妙善等。

最关键的是,“写真”兴起背后的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像魏晋风流的觉醒,更多的是展现人的个性化精神风貌,崇尚自由忠于自我,很容易就陷入常人眼中的对生命的挥霍,对欲望的放纵和对一切的不以为意,随心所欲,这是一种“本我”的表现。

宋朝的理学家们,则是将这一份觉醒发扬光大——追求自觉地克制“本我”,自我意识更多在探索“我”的志趣,道义,担当,责任,存活于世的意义的理性审视,这是发扬“超我”的精神。

试想一下,这幅时刻引入眼帘的画,不为自傲容貌,不为沾沾自喜,就像一面明镜,以己为鉴,每一次凝视都在提醒自己,节制欲望,三省吾身,自省自警。

这份自律与觉悟,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这本《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读罢意犹未尽,吴钩老师对宋代风俗礼仪的多处细致考证,横向或纵向的比较,展现了宋代文明的独特性、颇为前卫的一面和对后世绵延不绝的影响力。

突然之间觉得唏嘘不已,当我们作为普通观众,对《清平乐》所展现的一切叹为观止时,侧面不也反映出曾经这些璀璨的传统文化,宋代的文人四雅事,确实全面没落,然后幸运地顽强地还能变为现代生活中的小众存在。

反观日本,直到今天依旧保留传统三雅道——茶道,花道和香道,其实这都源自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源自我们传统的点茶,插花和焚香。它们如今在彼岸熠熠生辉,散发着强大的活力,受人喜爱追捧,不断发展传承。

这一份爱好,不是奢侈——宋人尚且能意识到不分富贵贫贱,四雅事是属于大家都能享受的精神乐趣;

这一份讲究,不是矫情——能拥有让自己快乐充实的消遣和能力,有何不好?我们眼中的死板的宋人,不见得比现代人幸福指数低;

这一份精神享受,不是浪费时间,虚度光阴——宋人尚且可以通过“无用之美”修身养性,自省提高;反观当下,盲目和忙碌的快节奏背后,多少人沉溺于即时快乐,横流物欲,在泛娱乐化产品消磨时光,从而生生变成了“美盲”“空心病”?

希望《清平乐》热度过后,这些文化,不再是偶尔出现在影视剧作品中,惊鸿一瞥,惊艳无数,然后又一次沉寂和被人遗忘。

让这些风雅文化再一次被看见!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平均年读110+本书。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愿意写深度思考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5W1H法,摆脱6个刻板印象,轻松入门茶的世界

寻访千利休:茶道禅意化解焦虑无聊,重拾生活之美

从千利休“和敬清寂”到安藤忠雄,赏日本“侘寂”之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温润素雅《清平乐》:看得见的风雅大宋闲情雅致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