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备好,又怎样

文|BonnieZu寶
公众号|BonnieZuBao

摄影|Joy

督导的工作早已恢复正常。

—01—

这段日子工作之余忙不停地在阅读,一本接一本,恨不能把内容直接吃进肚子里。

书本提供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精神补给。

有趣的是,偶然翻看备忘录才发现,原来自己从2017年开始就制作了年度阅读清单。

倒也不单纯是为了督促自己,最初的制作缘由想在时间长河里留下一些痕迹,类似于证明自己来过。

阅读这件事让我想起与成员的对话:

“一本接一本的看,让你联想到什么吗?”
“想赶紧看下一本书的内容,因为怕错过。”
“如果错过的话,会怎么样呢?”

话音刚落,起先我体验到的情绪是愤怒,感觉自己被冒犯,当意识到这只是我的想法后,便又缓和过来。

“其实我觉得这段时间看的书,刚好和当下的社会背景相符合。”

我想组织好语言。

“在这段期间能看到那些书里面的内容,会让我觉得很巧。”

我发现自己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这种不作正面答复的回应方式,我好像也遇到过不少。

某一次,家妹在群里发问有谁要陪同她去参加音乐会,我们的回应方式很有意思:没有回应。

一方面顾及到直接说不去——怕她伤心,另一方面也不确定究竟想不想陪同,权衡之下似乎不回应是个比较妥当的选择。

摄影|Joy

—02—

有些时刻沉默确实能起到一些作用,有些时候则不然。

像培训学习时,如果大家不作任何回应,讲师就无法知道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合适参训人员,学员也不确定能否理解授课内容。

更何况还存在着对沉默十分反感的人群。

这类人群一旦遇到沉默的场景,很多时候会感到愤怒——

因为说出去的话没有得到反馈,令人不解的同时还感到不被尊重。

巧的是我在最近一次督导中,使用沉默这一机制的频率有些高,因为每一次的沉默都被自己觉察出来。

意识到自己再次沉默之后,只会让我心生懊悔,想着:为什么我又不说话了。

“我原以为你当时是因为顾忌某些原因才不愿意表达,但是直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你是真的说不出。”

前些年我的分析师说了这句话。

在必须对外表达的部分,比如工作交流,比如想法沟通,不会给我造成困扰。

但涉及个人部分,我的表达功能就像被施以魔法般,总是不知道从何入手,语言组织起来也像是缺乏章法。

“我想起之前有位咨询师和我说过,我的语言表达功能有些受阻。”

沉默过后,我如实反馈给督导成员。

关于语言表达受阻的根本原因,我早已有了答案,只是不愿在缺少专业支持的前提下肆意进行自我分析——因为可能会造成其他伤害。

基于这考虑,我只能把它暂且搁置一旁。

摄影|Joy

—03—

时至如今,我对沉默这一防御机制算是接纳了一大半。

如果这一机制能在关键时刻为我提供安全处所,只管放心把自己交付予它。

“我觉得关于这一部分,如果你真的觉得没办法表达出来,也可能是因为现在还没有准备好。”

成员们的反馈让我思考——

真的是因为我还没准备好吗?

抑或是自己没有把其他细节及时反馈给她们,造成我还未做好准备的错觉呢?

我非常希望能辨别清楚其中的种种细节,种种真相。

转念一想,才发觉连自己要去探究的东西是什么都不知道,又该从何下手。

“如果没准备好的话也没关系,慢慢来。就算不准备好也没关系。”

确实呀,我对这些事情惯用一种非得要解决的心态去对待,实际上没有人规定我必须解决妥当呀。

何况这些事只关乎到我自身,全权由我来决定即可。

每一个决定牵连到的事物多不胜数,每一次选择所造成的局面也无法掌控,唯一可控的就是对事件的心态。

把解决的心态转变为接纳,困境也就迎刃而解。

“如果你确实没有准备好的话,就让我们停留在这里,可以吗?”

我欣然应允。

就算不准备好,的确也没有任何关系。

|结尾分享|

截图|电影 Before Sunrise(1995)《爱在黎明破晓前》

|特别提醒|
1、本文所用Joy摄影作品为首发原创,转载合作请通过公众号联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准备好,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