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与渔夫的故事新解读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个寓言:一个富翁见到一个渔夫在海边垂钓,就关切地说:“你这样怎能赚到大钱?如果我是你,就会想办法买一艘渔船,这样会捕到更多鱼,赚更多钱。” “然后呢?”“然后我会把赚到的钱再去投资。” “然后呢?”渔夫继续问。“比如开工厂。然后我再去投资,赚更多的钱,我就可以成为更大的富翁。” “你有那么多钱以后干什么?”“然后我可以到夏威夷海滩度假,享受悠闲的生活啦!” “那么,你看我现在不正在享受这样的生活吗?”

或许大家对这个故事的评价都是赞许渔民说法里面所包含的价值观:人生真正的幸福感是来自于内心的愉悦,而非金钱和物质的富足。但是我想说的是:渔夫的内心满足,和富豪在经历千辛万苦的奋斗后,再归隐田园时表现出的内心的愉悦,其本质上是不同的,或者可以说这两者的内心境界和人生觉悟不同。

我们先来看富豪的经历。首先这个富豪当然不是唯利是图、无恶不作的奸商,我们需要把他定义为一个有内心追求,外圆内方的正直的商人。在他经商奋斗、积累财富的过程中,必然经历过人生的坎坷,见识过名利场的惊涛骇浪尔虞我诈,并且自己也曾身陷其中,最后经过一路的摸爬滚打一路的披荆斩棘而功成名就——在这个时刻,富豪意识到,他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只是为了财富打拼,平静愉悦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后归宿,因而他来到了海边,过起了普通渔民那样波澜不惊的生活。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每时每刻都可以从当下、从身边发现在商海里从未发现过的美。

然后我们再来看渔民的生活。同样的,我们需要定义该渔民是一位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海边,从未见过外面世界的真正的渔民,他没有过与富豪类似的人生历程。那么他的快乐,就在于出海捕鱼获得丰收,在于劳累一天后享受海风给他的舒缓。他的幸福感的来源简单、淳朴而原始。

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感觉代入这两个角色,体会其中的区别。


类似地,同样是在傍晚时分行走在田间地头,却只有陶渊明可以吟诵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或许陶渊明身边也有别的农夫可以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美,但是可以把这美升华成千古名句的,却只有经历过宦海浮沉的陶渊明。

    《道德经》言:……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当然,老子的这番话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是他关于人心的分析,古今无异。比如一堆金子放你面前可以随意取用,几乎没有人会拒绝。如果很多人想要这堆金子,则必然互相拼斗你死我活,那么何来幸福感而言?最好的消灭人心欲望的办法,就是没有这堆金子,让大家甚至都不知道有这堆金子,让大家都保持着相互之间相濡以沫的原始淳朴的情感。

但是,这个世界的浮躁,实际上已经摧毁了渔夫这种桃花源式的原始的幸福感。网络、报纸、电视……让这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灯红酒绿、名利喧嚣,让人心充满欲望不再单纯。所欲不得而无从化解,人心就会绝望、迷惘,人心的恶便会蠢蠢欲动。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头看看故事里的富豪,他最后大彻大悟,认识到了物质欲望的满足不是人生的根本。或许大家会说:不是每个人可以成为富豪,所以这样的有觉悟的人生境界,只能是这些少数人的专属。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说过“要理解凯撒,并不一定要成为凯撒。”比如当我们真正沉浸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时,深刻体验其中的悲欢离合与世事变迁,往往我们的内心就会受到震撼,再回头审视我们的生活,就可以意识到当下身边存在却被忽视的美好事物。然后,平日的平淡无奇的所见,所感,所闻,或许就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富豪与渔夫的故事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