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月,读了30本书,我推荐这几本(之三)

续篇之二。

2019年上半年写了两篇书单推荐文,没有料到阅读量都超过了5万多,很多朋友也给了留言,收获了一些粉丝朋友,感谢对写作的支持,让我体会到了一些被需要的价值。之后一年继续职场生涯,狗血的生存环境吸干了读书带来的所有养分,每日都陷入无比痛苦的情绪折磨和能量消耗中,读书也终止了。

2020年7月,再次裸辞了。即便疫情严重,也到了中年危机的年龄,还是不愿意接受一个完全失去自我的环境,离开了一个500强的高薪高管岗位,重新回归待业状态。等待新工作的时间,是需要养分和能量来支持的,否则人必然会被焦虑现实打败。重新拾起电子书,开始一天读一本书的计划。 

从7月到现在,大概读了50多本书。相比2018年的阅读,有了一个质的飞越。以前只喜欢挑选自己喜欢的书读,稍微复杂点的书就放弃。经历了职场的挫败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我们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识类的道理和逻辑我们都具备,为什么遇到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环境就是无法坦然接受呢? 自己的性格真的有问题吗? 内卷的折磨我们为什么天天都在经历? 带着一系列问题,我开始有意识选择我需要的书籍。

这50本书大概涉及了心理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地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史等, 大概包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被讨厌的勇气》,《历史的温度1-4》,《中国简史》,《世界观》,《小学问》,《悉达多》,《一句顶一万句》,《故宫的古物之美》,《艺术的慰藉》,《鞋够-耐克创始人自传》,《繁华》,《面纱》,《人性的枷锁》,《苏珊桑塔格访谈录》,《游荡集》,《人类的故事》,《自深深处》,《麦田守望者》,《曾国藩传》,《高老头》,《天生有罪-崔娃自传》,《人间失格》等等。 

近五个月的沉浸式阅读之后,我决定开始继续写作,将自己这半年的阅读做一个归类和感悟总结,提炼出推荐给大家的归类清单,其次对我喜欢的书开始进行拆书解读。 分别从文学系列,情绪管理系列,艺术史系列,历史系列四个部分进行推荐。 此次分享文学系列。

                                                            01

                                                《一句顶一万句》 

作者是刘震云,北大中文系毕业。被众人所知,冯小刚部分经典作品是出自于刘震云的小说,例如《手机》,《一九四二》。他的《一地鸡毛》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推荐这本小说,是因为这本书的主题在于讲述“说话”的道义。说话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尤其是现代社会,职场中话说的不好,就变边缘化了,生活中话说的不好,也就离婚了。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将了近百个底层人物的故事,主线是一个叫吴摩西的小人物的命运史。在延津这个地方如何碰撞生存,做过杀猪,编竹子,卖馒头,种菜,如何误打误撞娶了一个妻子,又如何失去了,连小孩也丢了,为了寻找养女,走出延津; 另外一条线是丢失的养女的后代牛爱国一家的故事,也为了寻找丢失的出轨的妻子,而走进了延津。一进一出,近白号人物出场,每个人都极具特色。作家精妙之处全在人物的话语上,很多人生的命运都是通过说话来发展。

读完这本书,感叹小人物的命运挫折,在面对生活苦难时,只能默默承受。但是承受的方式却透露出一种积极乐观和豁达。“日子啊,咱们是过以后,而不是过以前!” 就这一句话,就可以解开人心中深埋的恨和委屈。 

“将心腹话说给朋友,没想到朋友一掰,这些自己说过的话,都成了刀子,反过头扎向自己。这些话自己说过吗?说过;是这个意思吗?是这个意思。但又不是这个意思。但这个意思已无法解释。因为时候变了,场合变了,人也变了。”

“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一个人找另一个人,一句话找另一句话,才是真正的孤独。“

                                                          02

                                                       《繁花》 

   上海作家金宇澄的作品,荣获了中国矛盾文学奖。讲述的是几个上海少年及成年后的人间烟火。作家将上海市井人物形象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几千个“不响”贯穿,类似”侬哪来事体“这些上海方言来讲各种看似风花雪月,各种离奇的事情,读起来就别有一番风味。上海弄堂小情调,男男女女,烟花柳绿,貌似撩动人的情愫,可是到最后,谁也不了谁。人生一世,白白得来的东西,必定也要白白舍去。大时代背景下,上流人必是虚假,下流人也必是虚空。岁月绕过谁。

 “西式料子做旗袍,旧社会最时髦,现在的旗袍,怪吧,全部是中式大花头,乡巴子,一副穷相,乡下女人,饭店拉门女人打扮,身上不是牡丹花,就是红梅花,以为穿旗袍,就是金龙金凤,就是浑身包紧,裹紧,胖子也穿亮锻,也要包,要裹,等于做了“酱油扎肉”,“湖州肉粽”,自以为斗妍竞媚,老上海人看见,要笑煞。”

                                                      

                                                           03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本被低估了的文学作品。这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之一。年轻时就被无数书评人推荐过,但初读时完全没有触动自己,很难读懂这本书真正的意义在哪里。 今年9月份重读,三个小时几乎一气呵成,太喜欢这本书的男主了。 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出身于富裕家庭的十六岁男孩,因为看不惯学校里面种种虚伪的人和事,愤然离校出走。从而在繁华的纽约一个人游荡,像成人那般住旅店,逛酒吧,叫了小姐,酗了酒。他很孤独和彷徨,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渴望能够得到真诚和善意,可是周边的世界却尽是虚荣庸俗,纸醉金迷。现实世界的假模假样和他内心的纯真世界总是在矛盾激战,导致了他做出了种种看似离经叛道,自欺欺人的行为。这是一个青年自我成长的故事。每一个年轻人大概都会经历这种焦虑不安,恐惧,彷徨,甚至对现实无比恶心的阶断。勇敢去探索现实,我们才会找到内心核心的信仰价值观。

“在这个季节,我们适合坐在锋芒的背后,幻想给世界灌输一点点酒精,你要是在麦田里遇到我,我要是在麦田遇到了你。我们要是看到很多孩子,在麦田里做游戏,请微笑,请对视,态度都浮在生活的措辞里,我们都活在彼此的文字里。”


                                                        04

                                               《人性的枷锁》 


 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 大部分人可能只读了他的《月亮与六便士》,相比之下,我尤爱这本小说。这本书被誉为是毛姆的半自传小说,他讲述了一个天生腿部有残疾,身材矮小,小时候父母双亲去世。他被寄养在做牧师的大伯家中。在经历了学校的各种嘲笑和屈辱,他开始思考人的种种问题。一个人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职业才是自己最喜欢的?什么样的情感才是真正的爱? 菲利普一直带着上面这些问题在面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情感问题,友情问题,信仰问题。每一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身上的每一道枷锁。这也是一个青年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

"人们总抱有一种幻觉,以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而且这种幻觉如此根深蒂固,以至连我也乐意接受它了。当我采取这种或那种行动的时候,总以为自己是个有自由意志的作俑者。其实事成之后就很清楚:我所采取的行动,完全是各种各样的永恒不灭的宇宙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个人想防上也防止不了。它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即使干了好事,我也不想去邀功请赏,而倘若干了环事,我也绝不引咎自责。"


小说家莱辛说“ 成长,便是一次次发现你的独特经验原来是普遍的,人们共有的。”  读小说,很累,但收获最大。 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对解析人性方面尤为厉害。 好的作家通常都是属于高敏感的人类群体,他们可以将人类的内心活动细节描写得一针见血,丝丝入扣,每一笔都打入到人的心坎上。读小说的过程,不亚于一次深度冥想,你会不由自主的产生情感共鸣,原来你懂我,我并不孤独而特立。 这便是我读小说的最大感悟。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个月,读了30本书,我推荐这几本(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