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养病的日子

学生妍昨天交给我一篇两千多字的文章,是关于她去年后半年生病,看病,养病的的点滴记录。听乐观积极的她说,这病(坏死性淋巴结炎)倒不是什么大病,但是把她和家人好一顿折腾,尤其是她的母亲。如今,母亲还是不能提及那段日子,一说就想流泪。作为一个母亲,我是能理解的,这就叫病在儿身,疼在娘心。这也是因过度担忧受到了惊吓,我们常说的心有余悸,应该就是这种状态吧!

文中被提及最多的字眼就是“血”,抽血,验血,一次又一次。因为要检查,要确诊,要复查……总之,干什么都需要抽上几管儿。可是,连续不能确诊,接二连三的换医院,那就意味着一直需要抽血检查。在这里,我就有个一直以来的疑问,真的有必要这么干吗?前面的验血报告有没有时效性?各个医院的验血指标是不是通用的?医生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化验单对病情做出判断?这一次的化验和前面的化验有没有重复?我的问题有点多,可是我不得不问!你说一个病人,还是个孩子,本身免疫力就已经很低了,现又茶饭不思,睡眠不好,而多次被抽血真的好吗?

人们总是经历过,痛过,才有这样的疑惑。自2017年9月初到12月中旬,感冒后咳嗽一直不见好。前后辗转了三四家医院,看了五六个医生:医生的诊断大同小异,所开的药物也差不多,用药结果也差不多。当然,我所做的检查也差不多,无非就是抽血,拍片子。我记得半个多月内,我拍了四次片子,第一家医院一次,第二家医院两个医生分别一次,第三家医院又拍了一次CT。除了拍片子就是抽血,似乎这两个就是感冒的检查套餐一样。多次拍片和多次抽血一样,给了同样的困惑:如此反复重复检查真的有很大必要吗?他家医院的片子到底可不可以做参考?即便检查如此反复与精确,诊断依然没有看出来个所以然,我还是咳嗽不停,尤其是夜里,简直难以入眠。更不巧的是,我当时还在哺乳期,因为用药有所禁忌,就不得不给孩子断奶了。

断奶之后,我拿住药就吃,即便如此还是在第五周才吃上对症的药。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得以对症呢?因为我看了四五个医生,而一个医生一般是开一周的药量,也就是一周后再去看效果。作为病人,看医生的心理是这样的:看一个医生就信一个医生,而且还会认为这个医生应该比前一个更有把握!作为一个病人,吃药的心理是这样的:吃了三天不见效,也许第四天就见效了,后来又安慰自己也许就得吃满一周才见效。说到这里,我还是有个疑问!如果是感冒,如果用药对症见效应该是几天为期?一定是一周吗?三天可以吗?为什么有如此疑问呢?因为待我看到第五个医生的时候,老大夫问我,为什么拖了这么久才来看,且得喝中药调理一段时日才可。我只是苦笑了一下,不然我说什么,说这一个多月我在不停的拍片,不停的吃药,输液?当然,我想老大夫也没想着让我回答,他只是习惯性的问问罢了,毕竟他手里拿着我一沓片子呢!

老大夫是一位老中医,自此我开始喝中药,持续喝了四十多付。如果再加上之前他同事给我开的那十来付,那个冬天我足足喝了两个月的汤药,以至于我家厨房都飘着缕缕药香。你知道,我是最讨厌喝中药的,宁愿打针也不愿意喝那苦药汤子。可是当我喝了几天就有明显好转时,我竟然期待每天的药汤子了,甚至希望赶紧多喝几付,这样就能早点免去这份折磨。

赶在多多过周岁生日前,我喝完了那些中药。老大夫也告诉我以后注意饮食和保暖,如不再反复,就算彻底好了。我们为多多布置了一个隆重的生日party,一家人在新家里热热闹闹的过了个生日。奶奶说,多多满周岁了,媳妇也好了,都挺好,都挺好。是的,都挺好,都挺好!

看着多多那可爱的模样,心里又生出一点遗憾来。老大夫说,如果我早一点来看病,如果我直接就吃中药的话,完全可以不用断奶的。哎,我第一时间就去看病了,可是我也不知道吃什么药好啊!


补记:医者仁心,都是希望药到病除的,这点我是丝毫不怀疑的。我觉的我的疑问多半是一些规则制度使然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养病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