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幼儿园,到底能实现吗?——养育修行所第二期共读复盘(左艳)

  • 《终身幼儿园》是养育修行所共读的第二本书。这本书不厚,文字也简单,读起来不费力。但是延伸的内容其实很多,是一本很可以读厚的书。虽然有很多想拓展,但这个月搬家,时间精力紧张,还是先完成第一遍复盘。留下一些疑问,日后慢慢探索也好。
    一、这本书讲了什么?
  • 这本书的核心概念是终身幼儿园。这看起来是一个名词,但这本书更多的是把这个词当作一个形容词和动词来阐释的。“终身幼儿园”更像用来形容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态度,也代表一种行动和学习的模式。
  • 1.为什么要像终身幼儿园那样学习(和生活)
    • 作者开篇提到从A型人才到X型人才,就是提出继承和创新的选择,在如今迅猛变化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创新型人才。这好像是老生常谈。其实作为普通人真正静下去思考和感受时代迅猛跳动的脉搏的其实很少。因为大家急于在眼前各自生活的大浪里求生,而没有办法纵身往上看到整个海域的波涛汹涌。人类时代发展滚滚向前,偶尔看看历史的数据,仔细琢磨一下就觉得这个时代真是处于发展的《失控》状态。不知道为啥,我个人总是有一种不安的感觉。也许面对这诸多的不确定,大多数和我一样被动地卷入其中,没有能力和勇气直面吧。所以这本书也是值得好好读一读的,至少这本书的整体洋溢着一种乐观的冒险精神,也许可以让你的精神振奋一下。
  • 2.什么是终身幼儿园式的学习和生活
    • 作者受到福禄贝尔的幼儿园的启发,发现那里孩子的学习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让我姑且用这个词吧。孩子们在幼儿园里,通过合适的‘工具’(玩具)和世界真实地互动,不断地在“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的螺旋上升的循环中,发现自己、理解世界,并不断创造新的联系,这个过程充满生命力,身心舒展,情感丰沛。福禄贝尔通过对孩子的真实观察,提供合适的工具和环境,尊重孩子的天生的能力和兴趣,给后来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作者表示遗憾的是可惜幼儿园以后的学习几乎背道而驰,更别提如今很多幼儿园已经变身学前班,不复往昔的美好。其实这背后也必然有一些不得不的原因吧。
    • 总之,结合作者的分享我对于终身幼儿园的理解是:终其一生带着热情,基于真实,敢于尝试和冒险,积极联合其他学习者,一起创造新知,充分表达自己,同时理解他人,构建多元、包容、欣欣向荣的社会,最终形成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联结网络。
  • 3.如何像终身幼儿园那样学习(和生活)
    • 从幼儿园式的学习螺旋来说,我们需要关注到四个要素即4P:项目、热情、同伴、游戏。
    • 项目其实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情境,足够真实才能揭示事物本真的面貌。项目的角度本质上是一种整合的思路,帮助我们看到万事万物真实的联系。
    • 热情,是内驱力,是个人的永动机。没有这个走不远,但是热情也不是凭空产生的。 热情是个人在和环境的互动中,不断被激发出来的。有时候不是我们没有热情,而是我们需要寻找或者创造一个能够激发和维持我们热情的环境。最核心的是我们需要自主感,自主感的确立帮助我们充满信心,并对环境有信任感,从而生发出我想去做某事的冲动,在得到良好反馈的情况下,热情就容易被激发和维持。所以热情不止是满腔热血,当我们让自己和孩子追随热情的时候,并不是坐在那儿等着热情浪潮的袭击,而是主动去创造一个相对自主的环境帮助自己获得自主感,勇于行动。作为家长让孩子探索(但绝不去决定)孩子自己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学习领域,并及时反馈,是帮助孩子在学习上获得热情的重要方式,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该引导的绝不含糊,该放手的绝不多事。其实成年人的热情最难激发,成年看似最有力量,却最缺乏保护,因为这个时候你是保护者而不是被保护者。自己要当自己的设计师,又是实践者,更别说要在负重的生活中颠簸前行,热情能当饭吃?很艰难。可是我总觉热情这个东西就像乌云的金边,有了它乌云还是乌云,但如果能轻轻一拨,也许真的能云开见月明呢?
    • 同伴。这个是我一直忽视的,但已逐步开始被这个因素征服。工作时,我自己单人单岗,习惯了‘孤军奋战’同时也造成了自己的‘孤陋寡闻’。后来慢慢接触到网络的学习平台并真正参与其中,和各行各业的人相互学习,才得以尝试跳脱井底之蛙的困境。作者也提出其实人的学习很多时候是发生在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之中的,换句话说,我们天生就是要一起学习一起合作的。孤独的沉思也很重要,但是闭门造车显然不可取。现在,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组建自己的同伴团队。我觉得同伴不止是合作和资源的共享,还有更深的意义。同伴实际上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连接,互相被看见被激发,实在超越了学习本身的意义。不是任何的组合都能成为同伴的,真正的同伴有共同的愿景,在愿景之下,个人融入其中,会获得超越个人的意义感和归属感。这才是更重要的核心价值。要组建这样的同伴团队,其实不容易。我自己有过小小的尝试,组建了几次读书会,前面都失败了。四月份开始的养育修行所是新的同伴团队的尝试,现在慢慢步入正轨。但是依然面临很多挑战。不管怎样,我很开心自己努力去做这个事情。包括凌晨爬起来写这篇复盘,其实多多少少也是养育修行所的团队默默赋予的力量吧。
    • 游戏这个因素说起来容易被误解。真正的游戏是没有目的的,你看孩子们玩儿,就真的只是玩儿,好像只是图个乐子。这就和现实世界追求的效率和功用显然不符。所以觉得游戏无用。但游戏的无用却真正是有大用的。我觉得这里指的更多的是一种游戏的精神,而不只是快乐和喧闹。游戏的精神就是挑战,打破常规,用好玩的乐观的精神应对混乱的世界,和被套路的人生。不服就战,本身已是目的。这样说好像游戏就有点意思了。我自己很喜欢这种感觉,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还真的需要这种战斗和冒险精神。世界就是我的游乐场,这样的气魄谁不羡慕?很多时候,有用无用很难说。
    • 项目、热情、同伴、游戏构成了这本书的主题内容,最后作者也从学习者、辅导者(家长和老师)、设计者等角度给予了非常切实的行动建议,帮助实践终身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写的很详细,在此不再赘述。
      二、如何在个人生活中去真正实践?
    • 现在读书,慢慢形成一个习惯,会去想:这本书和我的生活能够产生很什么样的关系呢?我指的不止是单单读书思考的层面,而是可不可以从这本书提取一些内容作为我当下的生活指南,切切实实的我自己的个性化指导?
    • 就我个人而言,我真正想内化的内容包括:
    • 1.作为成人,学习用项目的整体视角、游戏的精神去看待自己的生活。这是一个很抽象的说法。我给自己准备了一个问题串,当我面对一个生活的问题,不论是搬家这样不大不小的事情,还是给孩子选择幼儿园这样的决策,当我觉得困惑时,我是否可以问自己:
      * 如果这是一个项目,我为什么要做?我的期待?
      * 这个项目包含哪几个阶段?涉及到哪些人事?每个阶段我需要完成什么?如何完成?
      * 我有哪些资源?可以寻求哪些帮助?
      * 怎样做更好玩?有什么新的可能性?
      * 我如何记录和反思?
    • 最近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抱歉,这就是生活》,里面有一句话,“太拼的人,未必一生太平”。听起来现实的很,也悲凉的很。但愿我们在过程中努力,但求无悔,结果上游戏之,但求快意。
    • 2.作为家长,一方面把育儿当作项目,也当作游戏,另一方面,结合4P为她尽可能创造这样一种家庭的学习环境。首先,结合自己的热情,比如我的阅读和绘画,和孩子一起走一走这“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反思”的过程。其次,寻找和给予足够开放的材料,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包括阅读、手工、艺术、表演、编程等),记录观察她的能力和特质,鼓励她多探索不同的领域,如果发现她的热情,适时提供脚手架,帮助她搭建自己的领域,把蛋糕做大。再次,创造机会让她寻找小伙伴一起真正学习。最后,言传身教,让她也适当参与我的探索学习。
      三、我的存疑
    • 首先,关于这本书洋溢的乐观的冒险主义精神,其实我是有些抵触的。我感觉就像青春期的孩子,无所畏惧当然好,但是我们是否也想清楚了探索和冒险的代价?我在读到一章的时候留下这样的疑问,如今还是疑问:
    • 推荐序中提到创造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大意义。那么创造本身就是目的吗?很多研究提到在创造中人处于心流状态,我们在创造中本身就获得了满足,创造的结果也许不那么重要。但真的不重要吗?哪些创造造成了如今世界的纷争呢?我们真的有必要创造那么多东西?如今的生活被繁杂的产品包围,这些产品可都是创造呀。就像糖很好吃,我们想吃糖维持一种满足的状态,但是吃糖的各种结果是什么?任何一种事物,也终究需要平衡的尺度吧,包括创造活动。也许我们会想将创造赋予更深的价值意义,披上一个外衣,让创造脱离本身的意义,加上促进人类福祉这样的外衣。但是创造产生于变化之中,很多创造的影响其实需要长久的时间才能证明。有时候我真的觉得克制很重要。我们需要平等地去和生活的枯燥无聊相处。而不是总是要做点什么才能好好生活。也许这个问题深挖下去会去想,什么才是人最本真的需要的呢?人到底是什么?又回到了这个千古难题。

  • 其次,实践层面的困难。幼儿园式的学习之所以难以全面推广,一方面是因为这样的个性化学习其实需要一个高标准的环境和资源支撑,很多地方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包括很多家庭也难以支撑。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其实是一个非常多元的复杂的局面,有非常先进的领域,充斥着最新的理念和科技,也有反应非常迟钝的领域,比如教育。这里面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作为复杂背景下的个体,想要做出更好选择和行动其实蛮困难的。但也诚如作者最后阐释的,从希望到实现,总是一条漫漫长路,开始了就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身幼儿园,到底能实现吗?——养育修行所第二期共读复盘(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