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老子》第80章

第八十章八十五言

【文】

傅奕《道德经古本篇》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使民至老死不相与往来。

帛书《老子》甲本复原第30章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字】

毋:《说文》止之也。

【校】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也:帛书、王弼本无“民”字。帛书甲本作“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乙本作“使有十百人之器勿用”。

不远徙:帛书甲乙本均无“不”字。

虽有舟舆:帛书无“虽”字,甲本作“车舟”,乙本作“舟车”。

至治之极,民各:帛书、王弼、河上公均无次六字。

安其俗,乐其业:帛书本作“乐其俗,安其居”。王弼本次两句与前两句语序颠倒。

鸡犬:帛书、河上公本作“鸡狗”。

使民至老死不相与往来:帛书无“使”、“与”字。

【注】

本章主旨,与前文相印证,疑点重重。

【译】

小邦寡民。使胜人力十倍百倍于的器具不用,使百姓重视是死而不迁移到远处。虽然有车有船,却没有地方乘坐,虽然有铠甲和兵器,但没有处所陈列。让百姓回到用结绳记事。吃着美味的食物,穿着华丽的衣服,乐于从其习俗,安于居住的地方。相邻的邦国互相看得见,鸡狗的叫声彼此听得到,百姓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解】

十百人之器:俞樾解为“兵器”,高明、古棣解为“十倍百倍于人的器物”。

使民重死而远徙:高明解为26、不远其辎重(乙本),远是离的意思。按后文“安其居”解读。

这段话里面好多问题:

邦与邦之间的距离哪怕是只有几公里,也不可能“鸡狗之声相闻”,除非是邻居。一家跟一家挨着。老死不相往来不可能说的是邻居吧?

11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有说“有车舟无所乘之”,到底这车造出来让不让人用?“使十百人之器毋用”既然不让人用,干嘛要造出来?

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显然老子是反对这些的。那么“甘其食”怎么解?甘,美也。难道是让统治者“去彼取此”,让老百姓吃美食?

14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难道说的就是让大家放弃现有的器物不用,回到“结绳记事”?

53章: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资财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盗夸”已经在骂人了,这里有说“美其服”。难道又是双重标准?统治者不能“服文采,带利剑”,但是得让老百姓“美其服”?

安其俗

57章: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讲的是无为而治的结果,民风民俗自化自朴。这里用了一系列的“使民”,然后达到使民“乐其俗”的结果。好像又有矛盾。

61章:大邦者,下流也……故大邦者不过欲并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既然“皆得其欲”了,为什么又要“小国寡民”?

72章:毋闸其所居,毋厌其所生。讲的是:不要逼迫(百姓)所居住的地方,不要压榨(百姓)所依赖的生计。这里怎么又说“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班门弄斧,欢迎批评

你可能感兴趣的:(初识《老子》第8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