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湘行散记》看沈从文的悲悯情怀

对于沈从文,我以前仅读过他的《边城》,喜欢他描绘的犹如世外桃源般的凤凰古城,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真的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正是这种美吸引了我去走近沈从文,去亲近他的作品,这次我选择了读他的《湘行散记》。

《湘行散记》包涵如下篇目:《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桃源与沅州》《鸭窠巢的夜》《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辰河小船上的水手》《箱子岩》《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老伴》《虎雏再遇记》《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滕回生堂的今昔》。

回看这十二篇题目,我们会发现沈从文几乎都是在写人,而且写的都是底层人的生与死,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始终处于一种活命状态,无论是良善的还是有点邪恶的,似乎都在奔命。

比如那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从年轻时的放荡不羁到中年时的成熟稳重,这中间他经历过放浪于形骸之外的风流,操着满口粗话又是一个行走的活词典的旅店老板,在那样一个苛捐杂税,兵匪横行的年代,脱离了城市生活的一个自然人。

《桃源与沅州》中的人的活命状态最能体现作者的悲悯情怀。沅州有个叫“后江”的地方,住着无数的妓女,注意是“无数”,多么惊人啊,试想一下,如果这些女子但凡有活命的出路,她们会选择这条艰难的出卖身体的路吗?为了生活下去,不得已啊!最可悲的是这些妓女的活命之路是直线下降啊,除了肉体被出卖外,连生病的资格否不敢有。原文是这样描述的“直到病倒了,毫无希望可言了,就叫毛伙用门板抬到那类住在空船中孤身过日子的老妇人身边去,尽她咽最后一口气,土里一埋也就完事了。”

作者能够关注最底层妇女的生存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的悲悯啊!

《鸭窠巢的夜》写了这样一群人:年过七十的老妇人蹲在火边嘴嚼薯干或红枣有穿着肮脏的身体瘦弱的孩子,手擦着眼睛傍着火旁的母亲打盹。有位退伍的老军人,翻船背运的老水手,有单身寡妇。这些小小的人物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成了一个大千世界,从而展开湘西的生活画卷。    这些简单的描述,道尽了人生的不同的变化,平静的语气下,充满了物是人非之感。 沈从文真的是一路走一路关注民生。

《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情妇人》中,这个多情的水手叫牛保,多情的妇人是岸上吊脚楼上的女人。该上船了,女子百般不舍,给男子又是装核桃又是装栗子等,。这里有一个细节,牛保看见沈从文问他冷不冷要不要吃核桃,沈老以为牛保想卖给核桃,不愿意扫他兴,就说要要,心里琢磨一会儿买点。你看,沈从文的悲悯情怀是深入骨子里啊,

咱们再跟随作者回到这两个多情水手与妇人来。后来作者给牛保拿了四个苹果,水手也不管船开迟不迟到,转身跑岸上去了,把苹果送给了妇人,又是难舍难分啊,妇人留着不舍水手的泪,水手答应早点回来边上船了啊!其中有两句对白“:牛保,牛保,我同你说的话,你记着吗?”

“唉,唉,我记得到!……冷!你是怎么的啊!快上床去!”

“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说着,彭的一声把格子窗放下了。这时节眼睛一定已红了。”

再到后面就没有直接出现这个多情水手了,而是通过别的水手转述他为了早点回来,与别船的水手打起来,也不知道落水没有。这就是生活啊,湘西的底层人的生活,像我们儿时,纯真无杂质,爱就爱的深情!

淳朴普通寻常的话,在一个小小的故事里,因触及了最真实的情感,而跨越了时间和年代,极具魅力,令我们久久回味。

沈从文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他始终关注的是“人性”,生命是最美的,湘西就是这样一种纯粹的生命的原始美,自然美!

你可能感兴趣的:(由《湘行散记》看沈从文的悲悯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