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之惑—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

经同事推荐,最近断断续续拜读了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一书。该书是耄耋之年的杨先生总结、反思、感悟自己人生的一本自问自答式的记录,虽然有点琐碎、沉重,但着实让人深思。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已年届不惑的中年人。

总体感觉这是一本需要慢慢细读、反复品读的书。好的书,就是一方天地、一片海洋,很多书不一定要或能一次性读完,很多事不一定非得刨根究底。这也是笔者读罢此书的一个感悟。

读书如此,人生亦然。人生到底为了什么?本人以为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答案没有好坏,甚至没有对错;又比如对“四十不惑”的理解。我是这样理解的,其一:人满四十,在生理和心理上均已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年龄阶段,对世间事物的判断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层次,应该说已没有什么大的疑问和不解了。但事实上,在如今这个“丰富多彩”的社会里,就我自己而言,不是疑问和不解越来越少,反而是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雾里看花”或“镜花水月”般的社会。其二,人到中年,人生阅历和处世经验已积累得差不多了,应该讲已经有相当高的自我控制力(或者说是“定力”),不为外界一些诱惑所轻易左右和动摇。但是事实上,也不尽如此,尤其是对于一些所谓有事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四十后恰恰是一个“纷纷攘攘”、“热热闹闹”的人生黄金期,也往往是身处各种“困局”、“惑局”的危险期。

很巧,读完最后一个章节正好在4月1日,愚人节,一个特殊的节日。有人说起源于印度,也有人说起源于法国,而我更倾向于法国,因为法国是一个浪漫的国度,愚人节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浪漫的基因。但我认为,隐藏在愚人节浪漫、幽默背后的恰恰是一种严肃、沉重的警醒,警醒人们不要被我们所处的世界和社会所愚弄,更不要被自己所愚弄。愚人节的意义更多地应是思考和认知。

曾经,有一句歌词很红,“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可以这样说,高晓松心目中的“诗和远方的田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能是一种奢侈。最近,有一则新闻很火,杭州一对年轻情侣三年两次裸辞花费50万元自驾环游中国,每次都持续出游半年以上,事后因错失购买婚房而损失大额收益被父母埋怨。有人认为:“诗和远方”并不是生活的日常,有人则表示理解:给生活加点激情,有可不可?笔者以为,这对年轻情侣的做法无所谓对错,说到底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历练,只要当事人认为值得一做也就无可厚非了。在我看来,“诗”就是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认知和思考,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三人行,必有我师”、“活到老,学到老”等等,而“远方的田野”就是每个人心中积极、有意义的目标和理想或梦想,不分大小,重在坚持、执着。

人生不过如此,就让我们一起带诗上路,奔向更加美好的远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十之惑—读杨绛《走到人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