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被人误解的古诗一一一《乞巧》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作者简介

林杰(831一847年),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岁。《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诗词注释

七夕:夕指夜。七,农历七月初七。古代节日,又称七夕节,也叫女儿节和乞巧节。七与乞谐音,夕与喜谐音。七夕谐音乞喜。古代男子有四喜,即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古代女子也有一喜,是巧遇好姻缘。七夕之夜,月儿如眉,犹如人的眉清目秀,亮丽可人,再加七夕,便是农历十四,月亮始圆,喻人乃成双而圆满。

乞:向人讨要。

巧:恰好,正遇在某种机会上。

乞巧:求巧遇巧合。

宵:夜。

碧:青绿色。

霄:天空。

牵牛:牵牛星。

织女:织女星。

河:天河即银河。

桥:鹊桥,喜鹊桥。

渡:过,由此到彼,相向而行,过桥相遇而重合。

秋月:秋天的月亮。

穿:穿针引线。

尽:用完。

红丝:红色的丝线。

几万条:极言其多。

诗词大意

在七夕节这天夜里人们眼看碧蓝的天空。只见牛郎星和织女星格外明亮,他们正渡过天河在鹊桥相会,家家的女儿在乞巧时遥望着秋月,穿针用完红色的丝线有几万条。

意境赏析

这首诗语言简朴,意在言外。名为乞巧,却巧不可言,含蓄隐晦。我们在理解这首诗时,首先要知道谁乞巧?是女儿乞巧。向谁乞巧?向月老乞巧。乞什么巧?乞巧遇巧合,喜得姻缘。“七夕今宵看碧霄”中的七夕点明时间是农历七月初七,谐音乞喜。即乞求喜得姻缘。七夕之夜,天空碧绿,星辰灿烂,月儿如眉,宛如人之眉清目秀,亮丽可人,再过七夕,便是农历十四日,月亮始圆,喻示着人乃成双而圆满。好是一半男一半女的组合。“牵牛织女渡河桥”是指七夕之夜,牵牛星、织女星格外明亮。古代神话,牛郎和织女不顾身份之悬殊,终成夫妻,牛郎家贫,但孝悌、忠厚、勤劳、善良,却被哥嫂所不容,与老牛相伴,对老牛照顾无微不至。老牛感恩,告诉牛郎,自己死后,牛皮珍藏,情急之下,必有大用,和泄露天机向牛郎讲织女们下凡洗澡,叫牛郎乘机拿走织女的裙衣藏起来,织女因此不能返回天庭,终于与牛郎结为夫妻,过着恩爱幸福的日子,并生养一双儿女,后被王母发觉织女未回天庭,派天神下凡捉拿织女返回天庭,牛郎情急之下想起老牛的话,找到老牛死后留下的牛皮,披着牛皮,挑着一双儿女追赶织女飞向天空,织女不愿走,牛郎不舍追,王母娘娘眼看牛郎快要追上织女,于是拔下头上玉簪在空中一划,顿时天空出现一条天河隔着牛郎织女,牛郎织女隔河相望,不离不弃,王母迫于无奈,只好答应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可相会,于是农历七月七日这天,地上喜鹊飞上天空搭建鹊桥在天河上让牛郎织女相会。所以说七夕这夜,人们看到的是喜事,是相会。织女和牛郎在这天互诉衷肠,叙说相望不能相见,相守不能相会之苦,享受相爱相亲之乐,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喜悦之中,一年仅此一天相会,要知道神话中讲天上只一日,地上却千年,那地上是一日,天上却片刻。地上的人会因为自己追求幸福而打扰牛郎织女相会向织女乞得一双巧手吗?不会的。.地上的人们是对牛郎织女相会的羡慕也是憧憬,是对牛郎和织女的相望,也是向往。可不是向织女乞巧。从“家家乞巧望秋月”可知,“家家”说明各家各户都在乞巧,乞巧时都望着秋月,是向月亮乞巧,因为月亮中有月老,月老掌握着人间姻缘。而不是向织女乞巧。因为织女星离地球远,光明较之月亮还是微弱的,不能像月亮样普照大地,惠及万物。乞求不是乞心灵手巧。有谚语说:“玲珑女子奔波命”,也不是乞求容貌和颜容,有道是“自古红颜多薄命”,而是乞求月老给个好姻缘,能有巧遇巧合。“穿尽红丝几万条”,人间姻缘,茫茫人海,冥冥之中,必有定数,夫妻巧合,全赖月老用红丝相系,一端男,一端女,逃也逃不脱。终生到老,不离不弃。女子的幸福是生得好、长得好都不如嫁得好。七夕乞巧最普通的方式是女孩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喻示着这一年将有喜事临身,月老红丝相系男女双方,巧遇姻缘,月老不惜红丝,让爱满人间,千家万户的女孩,皆得好姻缘,女孩将有一个好的归宿。这首诗的意境是“看天河架鹊桥渡双星喜作恩爱,望秋月乞月老系红绳巧得姻缘”这是女孩追求幸福的人生刻画和写照。

意境赏析独家原创,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百年来被人误解的古诗一一一《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