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个体

        家庭对个人的成长有何影响?个人可以脱离家庭而独立发展吗?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参说丧礼能慎重,祭祀能虔诚,社会风气就会趋于淳厚了。孟子也说过,“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这样的情况,要慎重地举办丧礼。所谓“追远”就是指追念先祖,通常的方式就是祭祀。中国人对于祖先有特别的情感,对于个人而言,上有祖先,下有子孙,我们都是某个生命之长河里面的一个阶段。

        中国人对于家的观念跟西方也确实不同,西方比较重视个体,考虑问题的焦点都是放在自己身上,强调自己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而中国人会把家当作单位,像在《易经》坤卦提到的一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家庭从开始到现在再到将来,我们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人是行善避恶的主体,但是不同个体之间有着特殊的关联,中国人重视人际之间的网络,重视家庭血缘关系,以至于会因此忽略了社会的法律与规范,这也是部分的事实。而西方社会的问题是,人从家庭脱离出来成为孤立的个体,往往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个体上不在天,因为他不见得有信仰;下不在田,跟自然界也有了距离;中不在人,在人群中找不到归宿,而自己的家庭关系已经慢慢瓦解;内又不在己,迷失了自我。所以西方社会的精神状况一般来说比较严重,尼采早早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感叹到“上帝死了”。文艺复兴之前,西方社会的道德规范由上帝信仰约束着,经历了14-17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和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西方社会的宗教信仰已经名存实亡,个体的道德失去约束力,社会精神状况自然成为问题。

        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中国人是有家族的背景,但是同时,在跟西方接触的时候我们的个体也慢慢受到重视,讲究人权,讲究每一个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这两方面,你很难说哪一边全对或者哪一边全错,最好的方法当然是两边都能够兼顾。每个人都从家庭里面成长,进入社会,将来还要回归家庭。所以在这个时候,在家里面要注意到每个人是一个个体,同时在家里面也要保有相互的关系。就这个关系网,它对个体来说也可以成为帮助他成长的一个力量,而不见得都是限制,就看你观念怎么样去演变。如果做父母的都能了解这一点,他对孩子的个性就比较能尊重。做孩子的都能了解这一点,他也就能够尊重父母亲为什么对他会有愿望,双方就比较容易相处。

        总的来说,一味注重个体发展个性,一路发展下去,西方就是一个借鉴,个体在心灵上,在精神上还需要家庭作为支柱。当你在外面遇到了困难,你还是要回到家里面寻求安慰,以及再出发的动力。这是曾参讲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可以引申出来的一些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与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