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一)时间之尺

时间之尺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活在“全部的现在”

本章的第一句:“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每个人都有他对待时间的方式:有的人不知道时间能干什么,每天荒废度日;有的人每天和时间赛跑,永远有做不完的事;有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是投机的,寻找能把时间转化为金钱的机会。

对于应该如何对待时间,作者引用了民国时期的大学者梁漱溟先生的答案:“郑重”。

何为郑重呢?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现代心理学采用科学方法,给出了更深入的见解:“时间视角”。这一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总共可以划分为五种人。

  • 积极过去视角。
  • 消极过去视角。
  • 享乐主义视角。
  • 宿命论视角。
  • 未来视角。

我们对待某一件事物的时候,使用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就会有很大的不同,进而影响我们对人生的看法。生活中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待人待物。工作中采纳未来视角,让当下的行动更有效率。下班后采用享乐主义视角,享受工作之余的闲暇。

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具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既不疏离过去也不漠视未来的当下感。

向五年后的自己提问

为什么是五年?因为两三年太短了,而八年十年变数又太大,未来过于难以预料。

我在大学毕业时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设想自己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十年后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以此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目标。太过害怕陷入工作的“舒适区”,再也跳不出来。好在按目前来看,跳出舒适区已经成为我的一种习惯了。

如果是一名高三学生,五年意味着已完成本科学历,接触到了社会大学。五年意味着你可以精通一门傍身的技术,或者在某一个领域完成系统性的知识储备。

如果你一直采用“享乐主义视角”,想随遇而安、随波逐流,沿着最普通的一般人的轨迹走,那的确不需要提早五年去计划。

如果你想把五年作为完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那就表示你要忍受头几年的挫败、孤独,甚至别人的误解、攻击。以我曾经学习编程的大学经历来看,大部分人在第一个星期就坚持不下去了。孤独的往前走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做到的事。

“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多的会去考虑具体的实践方法,比如:我要花几天学习PHP这门语言,那就要先去学习他的语法。

“远期未来”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的方法去思考,比如:我要出任CTO,获得一个成功的人生。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和可实施。

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我们总是在重复地抓起沙子

“合理利用时间”就是选择去做正确的事,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如何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呢?本书中介绍的是“收益半衰期”的方法,即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对自身的影响会持续更久。非常类似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使用的“重要”、“紧急”两个维度来区分各种事件。

比如玩游戏、看综艺,能够给予我们非常高的愉悦感,但是一旦停下来,这种愉悦感变会立刻消散,这种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

  •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学习一项新的技能;坚持一项运动;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持续提高自身能力。
  •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玩游戏;看电视剧;吃大餐。
  •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书法;阅读书籍;背古诗;重复练习技能。
  •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刷微博;在计算机技术群大喊“PHP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

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收益的高低无关要紧,只要这件事所产生的“收益”可以被累加,那他就值得持续去做。将自己的思维模式从追求“即时兴奋”切换到追求“长期受益”。

“快”与“慢”的自由切换

现代生活中的人们经常会感到“自己时间不够用”。总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没有时间”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口头禅。

侯世达定律:“实际做事花费的时间总是比预期的要长,即使预期中考虑了侯世达定律”。这个定律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就经常出现。程序员总是无法正确估计开发的时间周期,一个需要三天的功能即使申请到七天开发时间,也还是会出现未完成的情况。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扰乱原定的计划。

“平衡时间观”提出:在工作和生活等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排第二,人生中排第一的事情是生活。

  •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性的事务性工作。
  •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精进》读书笔记(一)时间之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