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乡行记:万里茶路的起点--下梅古镇

星期三 天气:晴

早8:50,我和Louis退掉宾馆的房间。9:00小王开车来接我们,今天他将带我们去位于武夷山红袍景区的天心永乐禅寺。天心永乐禅寺始建于唐代,是福建省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驱车行驶大约1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天心永乐禅寺。

天心永乐禅寺,迄今已有1200余年,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华胄八名山”之一。隋唐以来,全国寺院的收入除了靠香火和少量的施与,主要靠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武夷山的天心永乐禅寺由于偏居山隅,周边崖悬壑深,终年云雾缭绕,种植茶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种植茶叶成为天心永乐禅寺寺的主要收入。天心永乐禅寺,不仅是大红袍传说的起源地,而且还是乌龙茶制作工艺的起源地。

明初,福建籍举子雷镒进京赶考,途经武夷山因中暑而昏厥于路旁,为天心寺采茶的僧人所救,并以浓茶入药为他祛暑。雷镒高中后立即回武夷山天心寺报答救命之恩,可方丈再三推辞说:“救你施主之命的并非老衲,而是天心禅茶,你就报答这些茶树吧。”于是,雷镒脱下状元袍披在茶树上,并三扣九拜以表感恩。从此“大红袍”的故事不径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

靖难之役((1399-1402年))后,明朝大将胡潆来到武夷山,崇佛又嗜茶的他被武夷山的天心禅茶所沉醉,他亲眼目睹了茶僧制茶全过程,聆听了举子报恩“大红袍”的故事。回京时,胡潆把天心禅茶带回并进贡给皇上。明成祖正式诏封天心禅茶,为“大红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细制,世代相传,岁贡入京”,同时敕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

在天心永乐禅寺里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块圣旨碑和一对石龙,见证着这一段茶以寺名、寺以茶荣的历史。“大红袍”由此无可替代地成了武夷茶的代名词。

当天正好有法事活动,我们在殿堂外驻足听经,虽然听不懂经文,但是却有一种宁静和神圣的感觉,让我内心非常安静,有如心已沉到清澈的湖底,明静无比。在走过经书流通处时,我随手拿起一本书《幸福锦囊集》,打算细细品读,以修正自己的人生。参观结束后我们三人在斋堂里吃了斋饭,饭菜很清淡、可口,用斋的人很多,大家自觉排队用餐,用斋时不能说话,不能大声咀嚼,不能左顾右盼,用完斋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碗筷洗干净放回原处。这些文明的饮食方式被自然而然地执行着,很美好,也很温暖。

中午时我们离开寺院,来到万里茶路的起点--下梅镇,也是明、清时期武夷山茶叶的集散地,那里有条小河叫梅溪,光听名字就很有诗意,下梅镇顾名思义就是梅溪下游的一个镇子。小镇不大,梅溪穿镇而过,据说当年是运送茶叶的毕经之路。

据史料记载,武夷山下梅镇是中国近代历史除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外又一通商要道。这条以贩卖茶叶到俄罗斯的茶道起自下梅镇,往西北经过鄱阳湖沿长江到汉口,再经过汉水到襄阳,然后几乎正北方向到洛阳、进山西到长治、太原、大同、呼和浩特再到乌兰巴托,然后到终点俄罗斯的恰克图。

下梅镇最著名的建筑莫过于邹氏祖祠,据导游告诉我们,邹氏祖先原是江西人,当年逃荒到下梅溪,以制茶卖茶为生,邹氏先人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建造了辉煌、雄伟的邹氏祖祠,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千秋家业。

邹氏祖祠,是闽北古民居的典型代表。占地面积很大,祠内廊廻曲折、曲径通幽、照壁高耸,廊檐石雕精美古朴;祖祠里的一块块牌匾--“望出范阳”“大夫第”“施政堂”“礼仪惟恭”……都投射出大屋过去主人显赫的身世和不凡的背景!

如今进入大院,但见蔓延的杂草、残破的窗棂道出物是人非、辉煌不再……居住在梅溪两岸古镇居民,过着宁静古朴的生活,世代以茶为生。

游览完下梅镇,我和Louis结束了两天的武夷山之旅,我于晚上6:00回到福州,在元泰红茶屋见到了在武夷山认识的东莞茶友一行三人,将于第二天继续永泰红茶之旅……

2017年3月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茶乡行记:万里茶路的起点--下梅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