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辈人的说话习惯讲起

从前与家人相处,没觉得交流有什么问题。


现在不晓得是成年了还是脾气涨了,有时接到老爸的电话,都嫌他半天说不到主题上。


通常我爸给我打电话,总是这样开头:


你在干啥呀,吃了没有啊……


然后我呢,如果手头有事,通常就会打断他,急匆匆问:


快点讲有啥事,我忙着呢。


于是老爸赶紧切入主题:


那个,刚才我出门把充电器落家里了,你帮我拿一下。


其实吧,这也是我爸那辈人的含蓄处,他们不像我们,总是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他们与人沟通,总要先来几句寒喧,再慢慢转到主题上来。长此以往,连和子女的日常沟通,也先习惯性地拉扯几句。


也许,上辈人的沟通交流方式虽然委婉些,倒也显得不紧不慢,颇有风度。但现如今的我们,早已习惯了惜字如金,直入主题,一切以效率为上。


真不知他们和我们的生活方式,到底孰优孰劣?


好,我们且先抛开情怀不说,单论一论这个直入主题。


当今社会,的确是一个抢时间的社会,好吧,也许有人又会要说“慢生活”了,但恕鄙人鲁钝,在没有解决经济基础前,“慢生活”这个事,还真只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上层建筑范畴的。


既然谈效率,就先把生活放到一边吧,我们先来抢时间干工作。


在我看来,工作中的沟通,确实要讲究效率。不能像生活里那样迂回。对于一般人所奉行的“演绎法”,许多人也显得有些曲折了。


演绎法,即先从前提条件开始,按顺序出发,逐步推导出结论:因为这样,所以那样。


就这,已经摒弃了一切寒喧、客气,就事论事了。但这个方式在商务场上,都还算不上有效率的。


那么,更有效率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


“请先从结论开始说”。这是许多商务书籍中强调的沟通法则。


现代职场不仅不听废话,甚至不想浪费时间在等待上——请先讲结论,在短时间内将必要信息传达给对方。


不光是工作报告,还有日常邮件、笔记、与上司沟通等,一切都秉承“先讲结论”的原则。


国人惯常的思维,其实不仅仅体现在我们上代人的含蓄婉转,就是我们年轻一代,虽说少了些无关的寒喧,但先说原因,再讲经过,最后得出结论的思维顺序一时也很难适应如此“单刀直入”。


日本人大石哲之起先也有和我们一样的困惑,习惯先述说背景原因,再讲出问题所在,经过学习摸索后,很快适应了这一方法。他的《靠谱》一书在前言里,开篇就是这样写的:“无论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还是久经沙场的商战老手,我都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您掌握一些具有普遍性的技能和本领。”


这与以往的日本工具类书籍不同。


不得不说,多数日本作家确实如他所说,习惯于“演绎法”。不论是前言,还是正文,他们总是要介绍半天背景、引入困惑与痛点,然后列举措施。


而大石哲之的写法,很好地贯彻了他在《靠谱》里提到第一点“先讲结论”,不论是他的前言,还是正文,都摒弃了以往日本作家的惯常做法,改为直入主题,简洁明了,让读者感觉颇为节约时间。


当然,我在这儿迂回了半天,本来就是想讲一下“结论先行”的效率的,但由于我的“惯常”思维,还是委婉了好一会儿,才讲到这个事。不过,我把我的这些拉拉杂杂,归结于生活。毕竟,来看我文章的,好多也不是出于工作需要啵。


所以,对于和老爸的沟通方式,其实我是要检讨的,生活不等同于工作,工作要讲效率,喜欢“结论先行”,生活却是历练,需要仔细咂摸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上辈人的说话习惯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