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纵有万般柔情,又将诉与谁人知
1. 佳人渐近的柳如是,一路坎坷
秦淮八艳之首的奇女子柳如是,瑰丽脱俗,却又轰轰烈烈,自幼家事艰辛,卖与江南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为养女,受徐教养。十四岁被周道登(状元出身,曾任明朝大学士)收为妾室,因其聪慧年幼,周常将其抱在膝上传授艺文,周家姬妾群起攻之,又被构陷,无奈再入青楼。
她到苏州吴江,以“相府下堂妾”为标榜,高张艳帜于江南盛泽镇归家院,引来无数客商才子竞逐风流。遂以《金刚经》中“如是我闻”的典故,取字“如是”,名柳如是;也有传言,其名字取自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柳如是,世人称为“风骨嶒峻柳如是”。
2. 情窦初开,首遇“云间才子”宋征舆
这是真实的记载,被称为江南“云间三子”之一的宋征舆,倾慕柳如是,想登船相会,她却道:“宋郎果真有情,就请到水里等待吧!”正是风寒水冷,宋征舆竟直接跳进水里,佳人痴怜,由是情好遂密。
松江郡守要驱逐盛泽镇一带的“游妓”,也就是清理自由风月职业者,柳如是找来宋征舆商量,原本是希望誉满江南的宋征舆能够给他一个归宿,没想到宋征舆却躲闪道:“你就避一避吧!”柳如是闻听伤心欲绝,“别人对我如此,你却也如此待我!” 随手就将古琴旁边的倭刀抽出,琴弦斩为两段,这一幕,让宋征舆震惊不已,悻悻退出,两情遂绝。
3. 一生挚爱陈子龙 ,虽知己而必别
尽管偏居小镇,但柳如是却与文人名士过往甚密,与复社领袖张溥、书法家李待问是好友,还因为宋征舆的关系,认识了“云间三子”另外两位高才陈子龙、李雯。
崇祯八年,1635,18岁的柳如是,28岁的陈子龙,在江南松江城走近了,一个渴望爱情,一个彷徨无故,金风玉露的相逢,她感到自己一生从此有了寄托。
陈子龙已是第二次会试未中,情绪低落,美艳清新的柳如是,带给了他不一样的人生意境,她竟模仿曹植的《洛神赋》,写给了陈子龙一首《男洛神赋》:
“启奋迅之逸姿,信婉嘉之特立。
群妩媚而悉举,无幽丽而勿臻。”
也只有这位炽热奔放的奇女子,才会如此表达感情吧。这这对才子佳人的缘分,在十八岁的芳龄,还是戛然而止了;不管是陈子龙感情上的怯弱逃避,或是其报国心切难以再多牵挂,总之,陈子龙无法带着柳如是携手比翼共赴江湖,柳如是应该是明白的吧,这也是柳如是一生无法释怀的情结,这的是‘国难时刻思报国’吗?对于陈子龙的挚念,可从她写的《别赋》略知一二:“虽知己而必别,冀白首而同归,愿心志之固贞”,国家危难之际的诀别之情跃然纸上。
崇祯十年,1637年,陈子龙中进士,任刑部主事。1644年,明亡,陈子龙出任南明兵部侍郎,坚持抗清。1647年,兵败被捕,慷慨就义。联想到柳如是写给陈子龙的《别赋》,难道已经冥冥之中注定了吗?
4. 归宿钱谦益,当无憾矣
柳如是,乱世中的女子,自是希望能觅得英才豪杰以托付。
终于,她主动求访明末文坛领袖,曾经高中探花的东林宿老钱谦益,这年,1640年,柳如是23,钱谦益59。
女扮男装,泛舟常熟,投上了署名为“柳是”的名帖,主动求访东林名宿,如此,恐怕只有奇才之女才能做到吧。
《庚辰仲冬访牧翁于半野堂,奉赠长句》:
声名真似汉扶风,妙理玄规更不同。
一室茶香开澹黯,千行墨妙破冥濛。
竺西瓶拂因缘在,江左风流物论雄。
今日沾沾诚御李,东山葱岭莫辞从。
柳如是的书法也不遑多让,笔楷中不尚取巧,但又气度开张,冷傲之中含秀劲倔强之气。翁同龢评价柳如是书法曰:“铁腕拓银钩,奇气满纸。”
钱谦益读罢,心存疑惑,发现访者竟是身着儒服的明艳女子,大感惊奇,于是,忘年交的情意在诗文的切磋中贴近。
柳如是仰慕这位文宗领袖,钱谦益怜爱这位绝世才女,特意为她在院中筑了“我闻室”,亦是取《金刚经》中“如是我闻”语意。
一年后的1641年,钱谦益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以60岁的文坛领袖身份,迎娶了仅24岁的江南名妓柳如是,钱谦益很是惊世骇俗,“柳才色无双,小星不足以相辱”,坚持以正妻仪式,迎娶了柳如是,给予了柳如是极大的心灵慰藉,这就是归宿了吧!
无论钱谦益后来如何气节有折埙,但在迎娶柳如是这件事上,足以让骄傲的她感动至深,假如能遇到这样一个为自己竭尽所能的男子,当无憾矣!
5. 大义的柳如是,懊悔的钱谦益
钱谦益可能老了,没有了锐气,也可能是有了小自己36岁的奇女娇妻而贪恋了世间的繁华,在面对大明亡国的惊天变故时,易主而事,让人扼腕叹息。虽然,明亡后投清的文人士子不可计数,但钱谦益不同,他可是誉满天下的东林之首,文坛领袖,大明的中流砥柱啊,这,还是那个英姿勃发,名震南北的钱谦益吗,知道的人都疑惑了?
在南明弘光朝任礼部尚书的钱谦益,跟大学士王铎等人献城降清,这让其日后心灵备受折磨。棋局开错了,再也挽不回了,即便中途下车,也抹不去那曾经的痕迹,回过头来四下环顾,自己都不认得,这还是原来的自己吗?
城破前,柳如是力劝钱谦益出走,城破后,柳如是愿追随钱谦益殉国,“你殉国,我殉夫”“宜取义全大节”,而一辈子崇尚大义的钱谦益,关键时刻竟犹豫不定,待清兵进城,才要仿屈原自沉,行大礼,到塘边,摸摸池水,“不堪寒凉”“遂不死”,这一幕,让人目瞪口呆;柳如是愤而投水,被家人死死抱住。
名节丧失,让大半生志向高远的钱谦益懊悔感叹:“还不如一死抗争”。而面对曾经的娇妻,钱谦益甚愧之,早已失去了东林大儒的光芒,益则“甚宠惮之。”
6. 纵有万般柔情,又将诉与谁人知
钱谦益毕竟是前明的文坛领袖,威望曾广播大江南北,抗清志士时常拜望他并希望得到帮助,而此时的钱谦益也在以老迈之躯,曾经的声望,努力为抗清尽最大的努力,这是真心的,是在为当时的犹豫背叛而救赎。
1647年,因帮助抗清之事,钱谦益被清廷逮捕,柳如是四处奔走为其开脱,上书清廷,愿代钱谦益入刑,各方努力下,钱谦益终获释,这天,正是柳如是30岁生日,钱谦益感慨道“恸哭临江无壮子,徒行赴难有贤妻”。
危难与共的少妻,已经成了钱谦益晚年的精神支柱,这也是年岁枯萎的悲哀吧。
文儒之家,看来都是表面上的,在些许的利益面前什么都可以不顾的,更枉论亲情了,特别是钱谦益的族人。
1664年,83岁的钱谦益去世,钱氏族人的贪婪全然显露,毫无忌惮钱谦益生前的名望身份,开始抢夺银钱地契,并威胁柳如是,交出三千两银子买平安,否则,将柳如是及她年仅十多岁的女儿、女婿扫地出门。悲愤交加,早已见惯了风雨巨浪的柳如是,从容道:你们安静片刻,我上楼料理。
久无动静,众人疑惑,推开房门,柳如是已愤然自缢。
47岁的柳如是,已经遍阅人生,历经了朝代变迁,无憾了;最后,她选择了用人命的抗争,来帮助女儿击退钱家的无赖恶徒,遗书道:“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我之冤仇,拜求汝父相知。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备为后世推崇的秦淮首魁柳如是,终于走完了人生。
三百多年后,透过当年复社领袖张溥的记录,依然能看到柳如是的胸襟,当时,不到二十岁她对张溥道:“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谢东山(谢安)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陶渊明)亮节高风。如我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
她一生挚爱的陈子龙,不能给她一个名分;她厮守终身的钱谦益,未能守护她走完人生。
或许正如她自己的词:纵有万般柔情,又将诉与谁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