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正常人》

“他或许不会再回来了,她心想,或许他会回来,却变成另外一个人。他们现在拥有的将一去不复返。然而对她而言,孤独的痛苦远比不上她曾经的痛苦,那种觉得自己一文不值的痛苦。他将美德赠给了她,现在它是她的东西了。与此同时,他的人生在他面前展开,通往四面八方。他们为彼此做了很多好事。真的,她心想,真的。一个人真的可以改变另一个人。”

                  ——节选自小说《正常人》结尾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正常人》在2020年春季由英国BBC、美国Hulu联合推出,风靡全球,成为了2020年一大“文艺事件”。小说作者是凭借第一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便引起西方文坛广泛关注的“90后”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

“一直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个书的书名翻译成《正常人》,而不是《普通人》。因为很多观众在网上看的电视剧,字幕都翻译成《普通人》。然后最早豆瓣电视剧的条目也写成《普通人》,所以大多数人都说是《普通人》。突然我们书出的时候变成了《正常人》,他们就不能接受,很多人认为应该翻译成《普通人》才好。其实‘NORMAL’这个字面意义,就是指身心没有受到伤害的人,意思就是‘正常人’,而不是‘普通人’,因为‘普通人’的意思就完全不对了,跟小说的精神也不对了。”在《正常人》的新书首发式上,该书策划人彭伦在谈到这本书的书名翻译时,特意强调了“正常人”与“普通人”的区别意义,这也是该书的核心内涵:《正常人》的两位主人公并非“正常人”,但这种“不正常”事出有因:女主人公玛丽安来自一个富足却矛盾重重的家庭,幼年丧父,默默忍受家庭暴力。男主人公康奈尔成长在单身家庭,他的母亲在玛丽安家做钟点工。高中时代的玛丽安在学校里一直难以合群,她试图以冷酷和特立独行来掩饰自己的脆弱与对外表的不自信。康奈尔则相反,英俊的相貌和出类拔萃的体育才能,让他很自然地成为学校里备受青睐的男孩,但他依然需要通过伪装与迎合周围的群体来换取某种意义上的安全感。但这样两个“不正常”的人还是互相吸引。在玛丽安家的客厅里,他们表达了彼此的情意。从此,他们之间建立了一种无法断绝的情感联系。进入大学以后,两人的阶级差距得到了明显地展现。玛丽安住在家庭提供的大房子内,有阶层优势的她迅速融入了这个学校的氛围,并且有了一群相同阶层的朋友。和高中时期相反,康奈尔因为家庭并不富裕,需要和别人合租一间公寓,还要利用课外时间打工。同时,新城市的节奏也让他难以适应。为了所谓的“合群”,康奈尔背叛了玛丽安;因为沉默与误会,玛丽安在康奈尔需要帮助的时候“驱逐”了他;可即使他们各自有了恋人,但依然保持着通信,和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也是对方。

从高中到大学,康奈尔和玛丽安分分合合,期间伴随着各种误会与遗憾、信任与陪伴。他们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

“有意思的是,上了大学后,两人都想要成为对方那个样子。女孩给自己‘戴上面具’,成为交际花,换男朋友、喝酒、抽烟。男生则总是独来独往,两个人倒过来了。到了第三个阶段,他们才真正找到自己。”走走说,“什么是正常?或许就是当你愿意面对自己的不正常。”康奈尔不擅长做决定,对未来感到迷茫,而玛丽安鼓励他选择自己热爱的文学专业,努力实现写作梦;玛丽安在原生家庭中饱经伤害,导致她对自我价值判断极低,但康奈尔的爱让她明白,自己值得被爱,值得被好好对待。他们是如此深入地参与了对方的成长,以至于他们都成为了彼此生命中独一无二的人,这个身份是不是“恋人”已不再重要。玛丽安就是玛丽安,她不是爱尔兰年轻女性的代表,更不是当代女性的代表,康奈尔就是康奈尔,他的存在也许打破了许多男性刻板印象,但也并不意味着他是当代男性的楷模,萨莉想要呈现的是在多种外在社会力量因素和内心错综复杂的情感因素作用下的独立个体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