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大学老师(一)

园丁

无意间和学生聊天,说起大学老师对自己的影响。说实话,在求学路上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应该是小学老师或中学老师。一般都是跟班上课,从一年级一直跟到五年级,这叫一轮。也有到三年级后换老师,我是属于后面一种,但也有几年的相处时间。

人们常说,老师是园丁,老师是烛光,照亮别人,燃烧自己。可大学老师,除了班主任相处时间长一些,一般任课老师就是一学期。有时感觉大学老师更像是闪电,一眨眼就不再见面。过了几十年,还能记得起来的那真的是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了。


在大学求学期间,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至今还在影响我的,应该是教我仪器分析专业课之一《发射光谱》的王林根教授。教我们时接近退休,据其他老师说我们这一届是他的关门弟子。或许是因为最后一届,他教的格外精心,或许以前他本来就那么精心。

他身材不高,满头花白头发,背还挺直。上课声音依旧洪亮,讲课逻辑清楚,板书也是有板有眼。他性格耿直,看不惯上课不专心听讲,有时看到有不专心的,就格外提高嗓门希望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上课一般提前十几分钟就到教室等待,其实他早到教室是有原因的,他拄着拐杖,走路一跛一跛的,那是在特殊年代给他留下的痕迹。每到下课,他却总是让学生先走,他的目光里很期待有学生和他一起讨论问题。可当年不懂事的我们,却很少有人与他探讨相关问题。偶尔我会提些幼稚的问题,他就像觅到宝一样,和我侃侃而谈,针对我提出的问题深入浅出给我分析讲解。那份投入,那份真诚是我学习的典范。

当年的课程,教材很多都是任课教师自编的油印讲义。王老师的课程也不例外,讲义上的课后作业并不多,一般花不了多少时间就可以完成。但对于自主作业,如文献阅读,其他教材的泛读,以及课程内容里还没有定论的知识点却是层出不穷。当时班上很多同学都嫌麻烦,反正这些作业又不收,所以很多同学都不以为然。当年的我似乎对王老师有种莫名的亲切,也可能是对他的博学敬佩,他布置的口头任务也会不折不扣地完成。自己的笔记也是按照王老师当时要求,一折为三,三分之二记录课堂笔记,剩下三分之一就记录查阅资料内容。很多时候查阅资料的比课堂记录的还多。

王老师还会不定期的收取笔记!因为到了专业课,班上同学也不多,一个班18人。王老师对同学们笔记细细批阅,对于同学记录中出现的笔误不足逐一修改。记录笔记的好坏也成了我们的平时分数高低,或许从学生记录笔记的好坏就能判断学生掌握程度高低。那时我是课代表,和他接触较多,他腿脚不灵便,每次下课帮他拿资料、教案,陪他一同回办公室。一来二去,受教也最多。当年同学们都戏称我是他的干儿子。

到了考试,那才叫绝!哪像别的科目有考卷啊,每人一张小纸条,每个人题目都不一样,题目不多,就三道大题。考试开卷,题目难易根据学生平时掌握程度而定。平时学习好的,题目就难一点,平时掌握一般的,题目相对容易些。考试竟然就是这样的“因材施教”!每个人学完这门课,或多或少都有收获,只是程度高低不同罢了,但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有目共睹的。

发射光谱课程,还包含着一个发射光谱实验。从制样到测试整个过程,一次实验完成。一般从下午一点开始,制样,拍摄,定影,显影,测试。顺利的话,到晚上六七点就可以做完,做的最慢的要到晚上十点。慢的原因,是在显影定影时胶板放反了,由于在暗室里完成,只能靠手感摸。一旦出了暗房,生米做成熟饭,反了就从头开始。对于实验,王老师比理论课还严格,一旦出错,绝不姑息。总说,理论课你没会,以后你可以自学。实验课不好好练习,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对于浪费样品,做实验心不在焉的,他是深恶痛绝。不仅对学生如此,对家人的一些失误也是不讲情面。

记得那次实验,到了六点多了,师母从家里给他带饭来。饭盒是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师母顺手往实验桌上一搁,可没想到碰到桌子上的一个样品,王老师就训开了,完全不讲情面。他对学生严格,可往往是刀子嘴豆腐心。学生实验没做好,他比谁都急。全班18位同学,从下午开始到我们全部结束,他从开始到结束都不会离开实验室,整整站立9个多小时。对于一个上年纪的,腿脚不利索的老年人而言那真的令人动容。

课程结束了,明年开始由于他身体原因,不再授课,我们真的是他的最后一届。最后一节课结束,我送他回办公室,临走时他把他收集的有关发射光谱的资料送给我作为纪念。离开他时,他拄着拐杖送到我门口,挥手示意。和王老师缘分就这么如同闪电,一眨眼就过去。


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几年前王老师也已经过世。他的那些好的教学经验,授课风格都曾想尝试。说来惭愧,如今基础课授课班级人数太多,因材施教是无法实施啊。但是和当年王老师一样,早早进入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也和王老师一样,期待学生能和我交流,或许此时我更能体会当时他的心情。对于学生课后答疑和风细雨,诲人不倦也是一丝不苟地执行。无论学生问的什么样的问题,都尽力去解答,尽可能让学生从我教授的课程中不仅能学到有用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学会做人的道理。同时,利用自己的专长,业余爱好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生活情趣的人。大学学习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个好分数。学习理工科的,也可以学点文科知识和传统文化,做不了一个全才可以做一个通才。

每一年和学生的缘分就是匆匆半年,以后在路上遇见,有学生看见我能挥手示意,能叫声“谢老师”,我心足矣。

2019.12.13  晚间

你可能感兴趣的:(难忘的大学老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