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

事实上,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他发现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
——马塞尔 普鲁斯


身份的焦虑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一种错觉:只要努力,我们就能过上理想的生活。跨越多个领域的斜杠艺术家、波普艺术家、预言家安迪 沃霍尔说过一句话:“在未来,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然而18年冬天,互联网人的日子普遍不太好过,一片哀鸿遍野。

我们被经济的浪潮裹挟着前进。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还是举步维艰,都难以摆脱一种烦恼,身份的焦虑。

为什么我们会被这一烦恼时刻困恼呢?因为很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情冷暖(一定程度上)。最近被一篇名为《一个北大毕业生决定去送外卖》刷屏了。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文中提到人生到了25岁以后,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种奇妙的复读模式。简而言之,作者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出现了问题,认为目前按部就班地走向中产阶级的生活,索然无味。他为了解决这种焦虑,尝试了很多方法。最终他选择去送外卖。

人的身份到底由什么决定?

他的工作吗?

坐在写字楼的西装革履们比电动车上的风尘仆仆差别在哪里?

最近了看了一档综艺《奇遇人生》,里面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职业,大象看守员、追风者、大山放映员等。做着这些不起眼的职业的人儿,他们会焦虑吗?

现代社会,身份的焦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因为每个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要想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失败者,我们必须期望更多的东西。我们每时每刻都被成功人士的故事所包围。事业成功的失眠症患者强调,唯焦虑者方能成功,这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承认焦虑的价值,并不妨碍我们同时对此进行质疑。

解决身份的焦虑,首先要明确,身份是什么?焦虑又是什么?

身份,指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即地位。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

现代社会,身份同经济紧密相连。

人人都想获得上层身份,尽管很少有人公开承认这一点。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从而被夺去尊严。

如同承认自己嫉妒别人一样,表现出自己焦虑的程度在社交中是一种轻率之举。除了少数人,我们依赖于他人对我们标示出的尊重从而觉得自己过得还不错。

焦虑起因

一、苛求身份

我们追求显耀的身份。

我们祈财、求名扩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爱”。金钱、名声和影响只能视为爱的表征,或者是获取爱的途径,而非终极目标。

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

我们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可能赢得多少世人的爱,而世人对我们的关爱又是我们看重还是看轻自己的关键。地位对我们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打开关爱之宫的金钥匙:没有了他人之爱,人类将失去自信;没有了他人之爱,我们将难以按自己的秉性做事。

二、势利倾向

一旦成年了,就意味着我们得在这满是势利鬼和冰冷的世间争取一个位置,这些人的影响是使我们产生身份的焦虑的关键所在。

势利者最明显的特征其实并非简单的社会歧视,而是在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间完全画上等号。

势利者关注的只是他人的声望和成就。一旦他相熟的人的声望和成就有所改变,这些势利者很可能闻风而动,重新排定他所谓亲近的朋友,从而上演一出出悲喜剧。
深藏在我们内心的害怕其实才是势利产生的唯一哥根源,看清了这一点,我们也许就能对势利有清楚的认识。对那些对自己的地位非常有把握的人来讲,他们没有心思把矮化他人当成某种消遣。傲慢的背后无非是恐惧。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此才要想方设法让别人觉得他不如自己。

然而,单凭个体的力量很难挣脱势利的桎梏,因为势利的病征是群体性。对于人类这种由于渴求尊严而受挫并深感恐惧的情绪所导致的势利倾向,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和悲情,而不是一味去苛责。

三、过度期望

威廉 詹姆斯,哈佛的心理学教授,他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这种因社会每一位 成员产生无限期望而带来的困扰。他认为:“对于我们未曾想去尝试的事情,就不可能用成败来衡量;既无失败,何来羞辱。人生在世,我们的自尊完全受制于时时督促我们的理想以及我们为理想所付诸的行动,取决于我们实际的现状同我们对自身期待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述如下:

自尊=实际的成就\对自己的期待”

诚然,现代社会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我们的收入,至少使我们看起来更富有。实际上,现代社会给人们的真实感受却是使我们愈来愈感觉贫穷。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四、精英崇拜

就物质层面看,在社会等级中位低层,此般境遇少有快乐可言。但从精神层面看就不尽然,低层的人不一定不一定总有无时无地苦不堪言。很大程度上,贫困对自尊的影响取决于周围人对穷困的理解和看法。

关于失败的三个有用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穷人生活贫困,这并非他们之过,穷人对社会贡献最多。

第二个故事:身份低下并不表明道德低下。

第三个故事:富人们腐朽堕落,恶贯满盈,他们的财富来自掠夺穷人。

关于成功的三个让人焦虑的新故事

第一个故事:富人而不是穷人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个故事:身份同德行相关

第三个故事:穷人是有罪的、堕落的,他们穷是因为他们蠢。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

五、制约因素

焦虑是当代欲望的伴随产物,因为生计与名誉均受至少5种无法预测的因素的制约,这5种因素构成5个原因,可以用来解释如下问题,即:我们在等级社会里 为何无法稳妥地获得或持有一个自己渴望的位置。

1)受变化无常的才能的制约

我们很难对成功所需的能力进行把握,因而我们在与未来的事物中被迫处于一种屈从和焦虑的状态中。

2)受运气的制约

虽然我们理论上依然承认运气影响事业的发展,但在实际生活中,对一个人的评价往往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他对自己的生平应该承担基本责任。把成功归结于“好运气”显得过度谦虚,而更严重的是,失败归咎于“坏运气”则显得可鄙。

3)受雇主的制约

作为一个雇员,其痛苦不仅来自于对不能被长期雇佣的担心,而且来自于各种工作模式和运作机制所产生的羞辱感。和其他各种焦虑感一样,这种焦虑感也源于不确定性。

4)受雇主盈利原则的制约

雇佣工作的稳定可靠性不仅依赖于机构中的权术运作,而且依赖于公司在市场上保持盈利的能力,然而任何生产商都很难长期保持有竞争力的地位和价格上的优势。残酷的竞争会给很多员工带来焦虑感,如同站立于一块正在融化的浮冰上,因为公司提高盈利率的最有效、最快速的途径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大幅度地裁员。

5)受全球经济发展规律的制约

我们对爱的需求保持稳定不变,且丝毫不亚于孩提时代;因而在我们的需求和世界的不确定条件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平衡,而这种不确定性构成了我们身份焦虑的第五个关键原因。

解决方法

一、哲学

希望他人看重自己的强烈需要在历史长河中并没有丝毫减弱,依然占据着我们心理的首要位置。如果因为我们没有达到某一职业目标或者没有能力养家糊口,我们就会丧失自己应有的身份。这种情况对我们造成的痛苦跟传统社会中人们在遭受尊严的损失之后感受到的痛苦并无二致。

根据哲学观点,主流价值体系有时会会有失公正地让一些人蒙羞,同样,有时候也会有失公正地让一些人赢得尊重——在一些不公正的情况下,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一种信心,即就算我们没有得到他人的溢美之词,依然有资格赢得他人的爱戴。

根据哲学观点,主流价值体系有时会会有失公正地让一些人蒙羞,同样,有时候也会有失公正地让一些人赢得尊重——在一些不公正的情况下,哲学可以帮助我们确立一种信心,即就算我们没有得到他人的溢美之词,依然有资格赢得他人的爱戴。

哲学家们在他们各自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

二、艺术

英国诗人兼批评家马修 阿诺德认为,伟大的作品绝对不是不可理喻的胡言乱语,而是一种途径,这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紧张和焦虑。

每研读伟大艺术家的作品,你就会发现它们直接或者间接地致力于消除人类的错误,澄清人类的混乱,降低人类的痛苦。艺术是对生活的批判。

艺术史充满了对身份体系的不满,这种不满可以是讥讽的、愤怒的、抒情的、沮丧的或幽默的。小说、绘画、悲剧、漫画是艺术家表达的几个最重要的途径。

三、政治

在每一个社会里,总有一个特地的人群能够获得高度的尊崇。但这些对于成功的定义远远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往往以不同的内容来定义有荣誉的人。

现代身份理想受到最大关注的莫过于它在财富与美德以及贫穷与怀疑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

卢梭在《论人类不等的起源和基础》中提到,不管我们认为自己思想上多么独立,我们实际上并不理解我们自己的需要。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我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要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报纸和电视节目所灌输的对物质至上主义、企业家精神和物质精英论都反映了那些控制整个经济体系的人的利益,而普通大众则需要依赖这个经济体系来养家糊口。

理解这一层道理,并不饿能奇迹般地消除身份理想所导致的诸多忧虑。理解并不是总能防止问题的发生,但它在最小范围内,能够教会我们很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知道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去面对问题,从而大幅度地降低受害的感觉、被动的感觉和困惑的感觉。

四、基督教

基督教的伦理学家们长期以来都明白,要安抚焦虑者,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像乐观的心态教我们的那样,告诉他一切事情都会好起来的——相反,我们应该告诉他一切事物最终都会变得非常糟糕,我们将会死去,每一个我们所爱的人都将去世,我们所有的成就,甚至连同我们的名字都将深埋于地下。如果这样的想法能够安抚我们,那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本能地知道我们的痛苦与抱负之庞大密切相关。如果从1000年的角度来看待我们那些渺小的身份焦虑,我们非常难得认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

在一个理想的基督教社会里,人们对于自己不是获胜者的恐惧将会因为尊严和资源的最根本的平等而减弱,进而易于控制。成功意味着兴旺发达,而失败意味着衰退消亡的二分法,也会随之丧失令人痛苦的清晰度。

在今天,世俗建筑在持续不断向我们讲述世俗权势的重要性,但即使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在大城小镇的上空耸立的大教堂一直在给我们提供一个关于精神第一的想象空间。

五、波西米亚

波西米亚可以无处不在:它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心灵态度。对于波西米亚人而言,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是能够体悟世界,能够以观察者或者创作者的身份专注于感情的宝库:艺术。

波西米亚人认为,我们在与主流文化相抵触的生活方式中维持信心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贴身的小环境中起作用的价值体系,依赖于我们所交往的人的种类、我们所阅读的书籍和我们所听到的话。

波西米亚人贬低群体和群体的传统,从而强调个人以及个人脱离传统的激情。不管波西米亚人的行为看起来多么出格和怪异,他们运动的持久价值在于对资产阶级的理想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性的批判。

小结

解决焦虑的成熟之途可以说始于一种认识,即身份的确立取决于听众的选择:听众可以是工业家或者波西米亚人,可以是家庭成员或哲学家——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听众。

身份的焦虑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是成问题的,那就是我们遵循这些导致焦虑的价值观念,仅仅因为我们异常胆小怕事、循规蹈矩,或者仅仅是我们的思维已经完全被麻痹,以至于我们认为这些价值观念是天经地义的。

哲学、艺术、政治、基督教和波西米亚的目的并非废除身份等级,他们只是尝试创立一种新的身份等级,而这些等级建立在那些为大众所忽略或者批判的价值标准的基础之上。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无法或者不愿温顺地服从关于上层身份的主流观念,但他们有资格拥有更好的称呼,而不是残酷地被称为失败者或者小角色,而这五个领域的革新者们通过上述的方式,赋予这些人以合理性。他们提供了很多富有说服力和抚慰能力的事例来提醒我们,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生活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身份的焦虑》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