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拖后腿的“笨孩子”赢在最后,就因为他有个世上最差劲的妈妈

作者|闫涵

图片发自App

“老师 ,我家孩子很笨。”

因为最近开始给喆同学上钢琴启蒙课,经常可以碰到接女儿学琴下课的闺蜜。上周和我们一起下电梯的,是钢琴老师和一对母女。

路过钢琴教室时,我注意到这个小女孩儿这次上课的状态不太好,妈妈也挺着急的。

在电梯里,妈妈焦虑地跟老师聊:“老师,她挺笨的,学什么都慢,你对她一定严格一点。”

老师说:“XX(女孩的名字)挺有悟性的,回去坚持练习就可以有进步了。”

妈妈的声音一下变高:“她弹得还不错?每次练琴我和他爸都气得不行,在就差要动手了……”

老师笑了笑:“孩子的进度真不算慢,你们对孩子不要太严格了,要多鼓励鼓励她。”

妈妈还是一脸不置可否的样子,整个过程中,她都没有关注在身后的小女孩儿。

她低着头,来回摆弄衣角,脸上挂着不开心和无可奈何——妈妈这种负面评价,也许她早就习以为常了。

我和闺蜜对视一眼,心有灵犀地表示无奈。


图片发自App

这个妈妈的话,是不是很耳熟?

“老师,我家孩子特别不听话,没事您使劲批评。”

“老师,我家孩子笨,麻烦您多教教她。”

“老师,他特别淘气,我们都管不了他,麻烦老师严厉一点儿……”

家长的这些话,有些是发自内心的,有些是客套和谦虚。

但孩子分不清字面背后意义,他们多半会把负面信息照单全收。被批评习惯了,也许打心眼里就认定自己“笨”“调皮”“不听话是个坏孩子”了。

当我们抱怨孩子各种各样的缺点时,还记不记得上次鼓励孩子是啥时候呢?

02

得不到鼓励的孩子,会怎么样?

童妈的女儿童童从小到大都是学霸,童童今年就要参加中考,可最近几次测验成绩都不好。

班主任找童妈谈了一次,说孩子的心理负担很大,家长平时不要给她太大压力,要多鼓励。

童妈却不理解:“成绩都是一分一分拼上去的,光鼓励有什么用?”

童妈对女儿的严苛是我朋友圈里出了句的,孩子排名进步了还好,稍有下降就要批命补课。从小到大,童童虽然成绩好,但比较内秀,不喜欢课外活动,也不太愿意跟同学交往。

为了让她变得外向些,童妈给她报了主持人兴趣班,让她锻炼说话的技巧和人际交往,可童童非常抵触,每次上课都消极怠工。

一来二去的,童妈也生气了:“不想去就拉到,我还求着你去嘛!”


图片发自App

在这个典型事件里,非常明显的一点就是:童童并没有从主持人兴趣班找到内在成就感。

她最终对这个班逆反,如果不是本身就不喜欢这个方向,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最开始没有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绝大多数孩子自带进取心,懂得鼓励的父母才会把这种进取心激发出最大能量。

小时候,我每次考前三名,爸爸妈妈的反馈截然不同。

比如,我上次考第五,这次考第二——

爸爸就会说:“这次超过两个人,而且分数也有提升,真不错!”

而妈妈总会打击我的自信:“才这么点进步就满足了啊?你怎么不跟第一的比啊!”

慢慢地我有了进步也不再跟妈妈说,而选择悄悄跟爸爸分享。我性格里既自信又自卑的纠结,也源于爸妈对我的不同教养方式。


图片发自App


咱们公号,也常有妈妈在后台或微信留言——

“我儿子做什么都怯怯懦懦的”

“我女儿一点自信心都没有”

“我家的孩子胆子怎么那么小”

“我家孩子一点都不合群”……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觉到留言的焦虑,焦虑的背后,都是对孩子的否定。

总是被否定的孩子,被关注的永远是缺点,即便有了进步、不放弃努力,只要达不到父母的期待,也得不到该有的鼓励。

在这样氛围里长大的孩子,即使是童童那样的学霸,也依旧没有自信,自我评价过低,没有成就感和归属感。

这样的孩子,要么做事容易退缩,害怕交际;要么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变得争强好胜、甚至输不起。

03

被鼓励的孩子

更有勇气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邻居家儿子今年6岁半,迷上一款益智游戏,每天趴在桌子上认真研习。每次闯关成功,都兴奋地跟妈妈分享一句:“我赢了”。

邻居有时候会夸他一句:“真棒”,之后便继续低头忙活自己的事。

终于有一次,她儿子又说了句“你真棒”后,很不开心地站在那儿说:“妈妈,你老说‘真棒’了,你知道我棒在哪儿吗?”

邻居一愣,才发现孩子早就明白妈妈是在敷衍自己,而且错把表扬当成了鼓励。

图片发自App

举个简单的栗子——

孩子终于解开了一道难题,妈妈说“你真棒,你就是个数学天才”,这是表扬;妈妈说“你终于把这道难题解决了,努力没有白费”,这是鼓励。

“表扬”往往是赞美孩子的天赋和智力,比如聪明、天才、能力强;而“鼓励”肯定的是孩子的努力和勤奋,比如不断尝试、不怕失败、懂得坚持。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跟踪研究。

两组孩子,一组被表扬很聪明,一组被鼓励很努力。

面对同样的问题,被表扬很聪明的孩子,会选择相对简单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被鼓励很努力的孩子,大部分则选择了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而面对同样完成不了、失败的任务,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表现得更为沮丧,他们认为超出自己智力能力范围的问题,根本没法解决。被鼓励努力的孩子尽管也面对失败,但他们会更愿意再努力一试。


图片发自App

从这个研究很容易看出——

被表扬的孩子会更容易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天分和智商,面对困境容易裹足不前,不愿意改变现状;

而被鼓励的孩子,相信努力可以改变结果,更愿意去克服困境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赢过曾经的自己,就值得最好的鼓励

正确鼓励孩子有个最简单的方法:把泛泛的赞美改成肯定一件具体的事,把表扬孩子做事的结果,改成鼓励他努力和坚持的过程。

“你刚刚帮妈妈做家务,很棒。”

“这本书很难读,但你坚持读完了,很好。”

“你试了这么多种方法答这道题,真的很努力。”

“你坚持把这件事做完了,很有毅力。”

给予孩子精准的评价,能让他们得到明确的肯定,知道自己在哪一件事上具体哪些点做得对、做得好,明白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是有意义的,知道自己还可以做什么。

04

泰国的一个广告短片里的妈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得体。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个子小小的男孩是足球队里最不起眼的那个,他不管多么努力,都没法完成一个头球。


图片发自App

教练告诉他的妈妈,他的基础不是很好,头球技术更是很差。

面对神情暗淡的孩子,妈妈笑着告诉他,教练说你一直很努力,只要再努力一点点,碰到一次球就可以了。

因为这句话,孩子跑到院子里,振奋精神去练习那个仿佛永远顶不到的头球。

球场上,他努力跑着,还是被别的孩子拉在身后摔倒了,他沮丧地告诉妈妈:“我追不上别的人”。

妈妈帮他系好鞋带说:“没关系,你努力一点点,追上你前面的那个人就可以了。”

因为这句鼓励,他带着腿上的伤,拼命练习。

又是一场比赛,小男孩的队伍落后了。

最后一分钟,所有的人都屏息凝注,当队友把最后一个有希望的球传到小男孩的面前时,他完成了最精彩的——头球。

坐在观众席上的妈妈,哭了。

她曾经怀疑过自己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妈妈。

图片发自App


怀疑那个坚持鼓励儿子练习头球的自己,是不是错了。

怀疑那个鼓励摔伤了膝盖还在拼命练球的孩子,“我是不是在伤害他?”


图片发自App

但最终,那个在鼓励中一次次爬起来继续奔跑的孩子,让她看到了最好的答案——给孩子最好的鼓励,不是要求他总是得第一名,而是希望他能够每天超越自己一点点,因为“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胜利”。

视频很短,看完很暖

没有一个孩子是完美的,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有时候,教育孩子和谈恋爱有点像,和孩子的优点相处很容易,和缺点相处却有点难,有智慧和有耐心的父母,都懂得与孩子的缺点相处,通过彼此的努力,让他们闪出更亮的光。

不抱怨孩子不够优秀、不够完美、不如你期待,可能他拼尽全力,也不会成为那个“第一”,但赢过曾经的自己,就值得最好的鼓励。



图片发自App

闫涵妈妈说——

在鼓励这件事上,我们可能都不如孩子做得好。

前几天朋友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因为生孩子后遗症,她偶尔有漏尿情况。平时的症状比较轻,小小的护垫就能解决。那天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把裤子都尿湿了。

在人来人往的游乐场,在马路中间,突出其来的尴尬让她不知所措。

她6岁的闺女看到妈妈湿漉漉的裤子,没有责怪,没有嘲笑,更没有觉得妈妈丢脸的表现。

三下五除二把自己防晒衣脱下来递过来:“妈妈,你抓紧用我的衣服挡上裤子吧,大人尿裤子也是正常的,太姥姥90多了还用尿不湿呢。”

朋友听完这话,一下子红了眼圈。因为闺女6岁了还尿床,她不知道跟孩子发了多少次火,甚至觉得孩子就是故意的。

而面对妈妈的“尿裤子”,孩子给出的是满满的鼓励和爱。

从那以后,朋友责怪孩子的次数越来越少,用她的话说是“那种被鼓励、被接纳的感觉实在太暖,我怎么忍心‘恩将仇报’”。

拥有一个懂得鼓励和接纳自己的小天使是幸福的;同样做一个用心去鼓励孩子点点滴滴进步的父母,也能给孩子带去温暖和安全感。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闫涵妈妈,ID:yanhanmama2016) 作者 | 闫涵 《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作者、美国正面管教教认证讲师、资深媒体人,专注儿童心理,用亲历经验让您的育儿少走弯道,欢迎关注。


心能量心理·扫码关注·预约咨询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拖后腿的“笨孩子”赢在最后,就因为他有个世上最差劲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