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佛家、道家再论(短文)

为什么说是再论呢?因为原先有一篇是以“性”为基础的《浅析性本论》早已分析过三者的关系与区别,而,这一次是以“人”作为基础第二次论“儒释道”的个人选择问题。

在“再论”之前,还是得要提及一下先前写过的《(易经杂说)——南怀瑾》两篇个人读后感。其实就是探究人类的创生问题——即,人类如何产生。

大家都知道人类是依靠父母而诞生的,而诞生的前提是结合,而这结合的基础几乎都来源于父母所日常摄入的养分,而这养分也大多来源于天地、自然、日月,换言之,人类由天地、自然、日月创生。

回观“再论”:

道:道本就是探究人类(创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问题,甚至给出人类必须向天道学习的建议。

儒:儒是研究在人类创生之后,由人类不同基数所组成的不同社会群体下(一个人所组成的个人;三人所组成的家庭;十人所组成的群体;万人、十万人所组成的社会;亿、几亿所组成的国家;几十亿所组成的世界),各群体如何在国家和世界的范围内和谐相处。

简而言之,道家研究的是天地、自然怎么来的,随之人是怎么来的;儒家研究的是既然人已经存在,存在之后该怎么妥善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然而,对于佛家而言:首先,至少并不在人类的基础上探究人类的问题;其次,其所涉及的内涵高度(维度)并不完全意义上以人类社会作为基础;再者,佛家所关乎于自然之类的问题,一般都超脱于自然,而并非在自然当中——超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所以,在此给出一个个人的观点,佛家对于人类来说很适合,但人类对于佛家而言并不太适合,换句话说,佛家思想并不在俗世凡尘之中。

于此,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大家都懂得的事情,为什么要重复这一遍,关键就在于有道家思想的陪衬(作比):道家思想也几乎是研究与人类不太有关系的东西(不直接研究人类,而是研究天地、自然),亦乎看似与凡尘俗世毫无关系,但其实不然——天地→自然→人类——盘古开天辟地(天地与广义自然(与天地同宗同源))→女娲诞生造人(有最原始的可传宗接代的胚胎与婚姻制度)→原始的人类与狭义自然(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活来源),道家所研究的东西与之后所诞生的人类(包括没有神灵所引领的人类社会中的人类传承)息息相关。反观佛家思想,天地到创生人类这一脉相承的线路,若是再被探究一遍的话,也就重复了,也就没有第三类思想了,所以佛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定然没有直接联系。而,作为三教九流中的三足鼎立的其中一教来说,也定然有其自身的思想核心,但这核心定然不在人文社会之上。若用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来说,佛家思想的次元与道家、儒家思想的次元不在同个次元之上。

这篇文章其实是写给自己的,是想提醒自己你是从天地诞生的,也终将要回到天地当中去。热爱天地、拥抱自然,是你一生的使命与责任。

而,这篇灵感的起始点在于当写完《孟子》浅析系列之后自己给自己的三个选择:其一、继续写有关国学浅析系列;其二、回到最初研究史学的方向上去;其三、回到最初研究传统文化(文学与艺术)的方向上去。在再三斟酌之后,认为自己依旧是这个世界上的一个人而已,终将要传承好属于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所以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其三)。

随后,就对于传统文化的再续,想到了《心经》中的一句话:“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联系到道家与儒家思想,就有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心经中的六根所配六尘,是想让人们超脱于这六根与随即获得的六尘,无欲无求,脱离苦海(认为六根配六尘是人类苦难的源头)。但是,在其六字之前加的是为“无”字,可以说,并不是否定了人类创生所获得的六根,而是佛眼观故,观想到了另外一个次元当中的现实,也被称为后背次元(人们永远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人们的确可以放下构成人类的六根与六尘,纯净的去往西方极乐世界(次元),但是也可以想一想,如果这十二个字放在道家思想当中,却然是什么样的景象?

——

有了眼睛,则能够看到大自然中的万紫千红;有了耳朵,则能听到大自然中的燕语莺声;有了鼻子,则能闻嗅到大自然的花香阵阵;有了舌头,则能尝到大自然中的美味甘甜;有了身体,则能感受到大自然所能够赋予人类的各种挑战;有了意识,则能感受到大自然所传达给人类的各种不可言传的细语。其中的自然包括广义自然与狭义自然,而这广义自然本就与天地同宗同源,也即人们能够在眼耳鼻舌身意中收集得到天地的旨意,使得自己能够及时的更正与更好的生活。

当然,这篇文章只是自己的一面之词,若是哪里有所偏颇,也请不吝赐教。若是涉及某些宗教思想的众口纷纭,也请口中留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儒家、佛家、道家再论(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