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遇到有这样两种品质的人,当深交之,当以其为师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稳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

所以有道的人终日行事保持慎重,就像出行离不开生活的辎重一样。

即使有奢华的享受,他也漠然处之,从不沉溺其中。

为什么有万乘之车的大国君主,还轻率躁动以治天下呢?

轻率就会失去根本,躁动就会丧失主宰。

老子的启示(一)高人具有两种品质,“静”与“重”

上一章,老子说:“人法地”,这是宇宙规律,人学习大地就是在悟道,悟道便要深明事物本质,《易经》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安忍不动,承载万物,生生不息的滋养着万物。大地无私的提供了一个安稳的生存环境,万物才能生生不息。

用直观的地理环境因素来理解,大地是静的,是安稳的,只有这样人类才能正常生存,如果经常发生地震,海啸这样灾难,大地震动不安,人类就很难在这片土地上好好生存了。既然大地以静,稳重为根本,那么“法地”的人,也应当如此。

在地球上,物质的重力是受万有引力作用而形成的,如果在月球上,重力减少,人会漂浮在空中。老子在几千年前就发现了这个定律,感叹老子的智慧,深邃如海。

单从物理现象讲,重为轻根,实至名归。老子肯定不仅仅是在讲物理现象,而是借助现象说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做人也要遵守,以重为根的自然规律。

何谓做人的“重”,自重、稳重便是此“重”。为人轻浮,便没有了威仪,没了威信就不会被信任。所以无论是诚实、稳重、谨慎都是在塑造威信和威仪。

无论是和家人、朋友、还是与同事相处,要被信任、认可,就要沉稳自重,浮躁轻浮就会被轻视。所以“重”是轻的根本,是对治浮躁的方法,亦是做人的根本。

诸葛亮在《诫子书》里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一代智圣诸葛亮认为,君子立身处世,依靠内心的安稳平静来修身,以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明确自己的志趣;心境安定专一,才能达成远大的目标。

要想学业有成,心境就必须保持宁静;要想增长才干,就需要刻苦学习。不学习怎么能增长才干,不恬静又怎么能进行学习呢?

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突出“静”的功夫,做人要有静气,想做出一番事业更需要有大静气。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具备了静气,都是达成目标的前提。草率、急躁、怠慢都是人生道路上的拦路虎,想在生活中有所建树就需要克服这些缺点。

此章开篇,论重与静,在生活中如果遇到有这样品质的人,当以师待之,从他们身上学习稳重,与平静的品质,这就是夫子说的“见贤思齐”。

决定一个人,真正人生高度的因素是人的内在品质,拥有什么样的品质,才能有什么样的境界,俗话说“德配位”,即便是有能力可以身居高处,假如“德不配位”,这样的位置反而会危机重重。只有不断的加强内在修养,才能做到趋利避害。

老子的启示(二)日行不离道

圣人日行不离辎重,辎重的意思是载运器械、粮食的车辆,行李。从字面看,人们行路离不开物资的供应。古人对这句话解释的很简单,因为重为根本,所以不离。

这句话有两种理解,君子厚德载物,德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慢慢累积,用孟子的话说,叫“积义”,我们现在说叫“日行一善”,时常做自我反省,也可以称为积善,此善为内善,修身、培育品德都从反思、反省而来。

另一种理解,辎重暗指“道”,“道”对于君子而言,“道”就像身在旅途中,人的食物、物资一样重要,而“道”是精神粮食,是灵魂的向导。《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一颗与道相伴的心,必然是燕处超然的,因为平常处事已经超越了普通层次,连荣与观都抛在身后,且忘却了,自然就不在意和重视宠辱了。

当一个人开始认真的专注某一件事、或者某一项事业的时候,这种专注的力量可以让人达到忘我的境地。

老子讲“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因为太在意自己的欲望,外界的看法,以及对面子的追求,才有了宠辱若惊的结果。如果能抛开欲望与苦苦追求的虚无繁华,那还有什么荣与辱可以挂在心间呢。当学会用客观思维去分析、看待问题,抛开了主观的情绪的影响,不仅会减少烦恼,并且对生活、事业、学业都有积极正面的作用。

老子的启示(三)具备了这两种品质,就离悟道更近一步

在老子那个时代,他失望的发现身边的君主诸侯们都不能很好的做到重与静,在前面的章节中老子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大道以静为根本。做人需要静这样的品质,简而言之,轻浮、浮躁是背道而驰的行为。

同理重为轻根,违背了自重、稳重的做人原则,同样是逆道而行。道是自然规律,道法自然,一个人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事、做人,其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上面的解读,本章节的意思言简意赅,老子举例论证了两种美好的为人品质“重”和“静”,“重”与“静”是“道”在生活里的具体显现。我们经过了前面篇章的学习知道老子推崇“顺道而行”的生活观,也就是老子说的“知常曰明”。但是这个“常”到底是什么?

这里老子直接给出答案,“重”与“静”这就是“道”之常,只要按照这两点去做,就是遵循自然规律的行为,说的更高妙一些,做到了静与重,这就是道在己身的觉醒。

在生活中,做事会遇到种种问题,其根源大多数是来源于这静、重这两点没有做好。逢事需要冷静,心静则智慧生,被冲动的情绪主导意志,在焦躁的时候做出的决定往往都让人后悔。

如果学习不能踏实,稳重的一步一个脚印,基础就不会牢靠,做人不稳重,便会给人以轻浮的印象,有了这样的印象就不会被信任,工作岗位上不被重用,哪怕是一身才华,也因为性格原因容易把自己前程耽误了。

儒家说“君子一日三省”,所谓自省是在省什么?自省就是要想想今天有没有控制好情绪,让自己平静的处理事物,有没有踏实的学习,有没有稳重的做人。

在这一章,老子循循善诱,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乃至如何悟道,如能认真体会、体悟,依道而行,于此生必然会有大益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遇到有这样两种品质的人,当深交之,当以其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