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不想上学的高中生

  我记得我初中学过一篇课文,叫做《送东阳马生序》。其中写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意思就是穿着一双拖鞋,在深山中行走,风很大,雪很深,我的脚都冻开裂了我都要去上学。当高中的我坐在光线充足而又温暖的教室里,我对这种求学精神感到佩服,但是当我回归现实,无论何种情况下,我也不想上学。

        在高考完近五年之后的一天下午,已经是一名研究生的我在机房看着令人头大的英文文献,父亲突然打电话给我。父亲说,表弟高三压力大,不想去上学,想在家里自己上网课,希望我劝劝他。我回想起五年前的春天,那时我的状态和当下的表弟的心态差不多。这种心态直接导致了后来我高考的不顺遂。我随即答应下了父亲,承诺当晚给表弟通电话。晚上我如约问了表弟,表弟说,在学校里老师布置了很多作业,做不完的话,不仅要罚款,还要罚站。他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针对性,对他没有帮助,他想自学。于是我问他,你在家上网课是用手机吗?他说是的。我意识到即使他想认真学习,在手机和网络面前,他没有那么强的自制力,如果他有这么强的自制力,上述的他不想去学校的问题也不存在了。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还是有一部分基因是一样的关系,表弟的想法和五年前的我一模一样。但是事情过去了五年,现在我以一个研究生的角度看待当年的我自己的时候,我觉得有一些根本的原因我当时根本就没意识到。

        首先是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缺失。弗洛伊德讲,人分三个“我”:本我,自我和超我。通俗来讲,本我指的是我们人作为一种生物,需要吃喝拉撒睡,所以我们吃不好穿不暖的时候心情会不好;自我指的是自己认为的自己,比如在一个人的认知里他很帅,但外部世界的客观评价是没有那么帅,那么自己认为自己很帅,就是自我的体现;超我则说的是我们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理想中的自己。我对自我的认知和超我的认知不统一部分导致了这种心态的产生。我不想上学,因为我觉得我的“自我”和“超我”比,差距没有那么大。可能是“心灵鸡汤”灌多了,我以为我更接近“超我”而非“自我”。对自己错误的定位和些许不知从何而起的自信使得我头脑发热,我觉得只要我想,我高考就会发挥的好,以至于我忽略了“跬步”,也就是平常的练习和基本功,所以“无以至千里”。

        其次是“自我中心化”。每个人生活的世界里他都是主角,但在其他人的世界里,可能并没有多少戏份。但这依旧阻止不了青年男子误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当年我们每周都有考试,每次考试的成绩都会被张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为了应付这种小考试,大家当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小纸条这种现在看来根本就算不得什么的事情,当时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对公平的严重亵渎。我回家义愤填膺的跟我妈声泪俱下的控诉这些罪恶的行径。因为这导致我的排名每次都很靠后,甚至于拿过一次倒数第一。我误以为我会因为我的成绩而在他人眼里变得“笨”和“无用”。事实上,没有人在高考后记得我的成绩,包括我自己。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世界的中心,我一直很“端着”,很多小事情放不下,可以为了其他人的一句话生气很久,难过很久。虽然是一个很难受的过程,但是当我发现,别人没那么在乎我的时候,我发现我也没那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了,反倒我自己更加的在乎我自己了。所以当时我的学习,根本就没有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他人眼中的我”。老师的期望,父母的期望,同学的看法,这些现在看来都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当年却像大山一样压在我的心头。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一点,我跟表弟是这样说的,除了你和你的父母,这个世界上没人会那么在乎你,老师制定的每一项制度都不是针对你,他也只是为了自己管理学生方便,不要太放在心上,如果你是因为老师作业多,奖惩制度不合理,这些因素不去上学,是不对的,这样任性的做法是不对的。

        还有就是年轻人经验的缺失。其实我们做决定的时候下的判断,并不仅仅基于我们的还有就是年轻人经验的缺失。其实我们做决定的时候下的判断,并不仅仅基于我们的经验,而是来自他人的经验。所谓的榜样的,偶像的力量不过是他们个人的努力顺应了“历史的进程”罢了,过分宣扬个人的努力而忽略了“运气”和“时机”这种决定性因素导致我们获取信息的时候偏向不对。比如马云成功,在于他有魄力,有想法,大多数人都会这样想,但是如果不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人靠信件和电话来联络的时代,马云是不可能诞生的。换一句话说,是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才有了马云,如果没有阿里巴巴,也会有阿里西西等等公司的出现。年轻的人最容易相信这些,的确很多事情努力能改变命运,但很多事情不是自己能左右的。鸡汤中毒的年轻人看着他人过上了美滋滋的生活,产生了,只要我像他一样做事情,我就能像他一样过上美滋滋的生活。经验的缺失给了五年前的我,也可能是当下的表弟太多的想象空间,以至于当年的我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并不会过多的去考虑我自己现在状态是什么,而会考虑我想要什么,但是往往结果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适得其反。我很佩服我爸,目前为止我爸帮我做的决定看起来都还不错,而我也曾因多次违反他的意愿而付出了代价。当一个父亲在为他儿子考虑的时候,得出来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里面包含的必然是这个父亲这么多年的人生经验。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只凭借自己的想象的出来偏颇的结论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一直在想,这五年的生活教会了我什么,如果我回到2014年的三月份我会对自己说什么。昨天的那一通电话,我想我并不仅仅是打给我表弟的,也是打给五年前的我自己的。我希望在某个平行的时空,五年前的我在晚上接到一通电话,和昨天我表弟的那通电话一样,电话里会这样说:“你已经十七岁了,你想做任何事其实父母都阻止不了你,能阻止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你可以任性,去做你想做,但是不被支持的事情,前提是,你要有为自己每一个无论大小的决定买单的觉悟。还有,我希望你做决定之前还是考虑一下爸妈的话,毕竟他们爱你胜过你爱你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给不想上学的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