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的教学点

图片发自App


一直以来,《鱼我所欲也》这一篇都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考试关注的重点篇目。那么,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在哪里,教学内容应该如何选择呢?

在上课备课之前,我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先前也参考了褚树荣先生所主编的《语文教学对话录》中的“文言文部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效率的关系有了一些思考。

那么,回过头来看《鱼我所欲也》,是因为这一篇当中出现了很多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吗?经过我反复的阅读发现后,并没有太多。只是在第一段中,很多句子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显得较为绕口,读起来不是特别顺畅,学生出错的机率比较高。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过多的语言障碍。第二段当中的事例论据,也是以较为整齐的排比句式来排列,读起来很有气势,很有说服力。

如果单从字词方面来看,没有太大的难度,那么很显然,这一课的重点便是应该放在文章的思想内容上。那么,应该怎么来评价思想内容?这一课的观点非常明确,“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去理解呢?很显然,我们所说的“舍身取义”大多如文天祥、夏明翰等人,在生死和大义面前的一种勇敢抉择,而并没有走近学生。

作为肩负着“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的语文课堂,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应该放在如何理解孟子的这种思想,如何理性做出选择。就文章的内容来看,“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这是在一个大前提下的生命和道义,在面临着一种二难的选择境地的时候,才做出的舍身取义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孟子看来生和义应该做何取舍呢?生和义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这种选择生或者选择义,主要源于什么?这是需要我们带着学生去寻找答案的。从文章来看,很显然,第一段最后提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第二段的最后一句,“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里所说的“是心和本心”,就是选择的关键,即孟子所提倡的——人性本善,即每个人天生都具有这种选择和判断能力。为了让学生有准确的理解,我引用《孟子·公孙丑》的话对“是心”和“本心”进行阐述:证明文中的“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具体来说即因为自己做了“不善”之事而羞耻,因为别人做了“不善”之事而厌恶。

在此基础上,我引入了“四端之说”来拓展学生的认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同时引导学生复习了先前所学的两篇《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孟子的思想,以及其人格中至刚至大的浩然正气。

作为这样一个经典篇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把作品的育人功能放在第一位,培养学生能够做出理性选择,能够有“羞恶之心”,这就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鱼我所欲也》的教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