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孩子爸在逐句逐句地教孩子英语。
女儿跟她爸说:“爸爸,我英语学好了,以后去美国读书吧”。
她爸说:“不用去美国,中国也有好学校,特别现在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好,到你长大后,希望美国人来中国留学。”
女儿说:“那妈妈为什么要让我去得远一些,说可以见识世界。”
他爸说:“我可舍不得你去那么远,何况远又不一定好。”
大多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
可子女成龙成凤之后都会“远走高飞”离开家乡。从农村,到城镇,到城市,到大城市,再到出国。我们不才,也就走到省府离首都远得很。就这点距离,已经让我们只有大时大节方能回去陪伴父母了。
我身边很多亲戚,有人像我们那样,不在家乡谋食,外出的。但也有很多在家乡在父母身边工作生活的。
以前不觉得两者生活有什么大不同。近年方觉得不是滋味。先是我同村同辈的老大哥,他女儿是我高中同学,学习成绩好,她考到武汉的高校,然后就留在武汉工作,成家在武汉。他爸妈在乡镇,他妈去世,她都难得请几天回来。老大哥是说起他唯一一次到女儿家的感受:住房逼仄,早出晚归,一早像他年轻挣工分一样,背一个便当盒,备好午饭,晚上下班了再回来,加上交通时间,回到家已经七点多了。从家乡去武汉要转车又专转车,舟车劳顿,住不惯,又没有经济能力帮助她买房买车,觉得像白养了一个女儿。
这是一个留守老人的怨,像白养了孩子。
可他女儿所学的专业在家乡并没有大的发展,本来努力读书,就是为了出去,能去更远更高的地方。
后来发现我爸跟我们也不亲近,他最亲近他侄子我堂哥,每晚必去他侄子那里走一趟,聊聊天,逗逗侄孙,他的智能手机用法全是我堂哥教会的。即使我们回去,他也习惯出去转一圈,没太多共同语言。这令我想起来就有点心酸,子女和父母的缘分如此深又如此浅。
那些孩子在自己身边工作生活的父母最幸福。一家几口,在一个地方努力生活了几十年,一般都有点小钱,不是住宅基楼房,再不济也能买个大房子一起住,或买多套房子,在附近住。他们三代或四代同堂,天伦之乐,天天可见。
有什么办法,既不阻挡孩子前进的道路,又能相陪在左右呢?
我想,也有很多例子,父母跟随着孩子,到孩子的城市居住的。这样的情况一般是父母有家底,既能放弃家乡一切,实时更新思想,跟上年轻人,又能在孩子的“大城市”里租得起房或买得起房。
再或者,为了孩子,作为父母先去一个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稍大城市落脚,孩子再不济也能留在稍大找工作。
这样说来,为人父母,还是趁自己尚未老去,好好努力创造条件,这才令自己老去时有机会跟上年轻孩子的步伐。
不然,我们就期待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各省各市发展均衡,处处是乐土,处处可落脚,这样无论在哪里工作生活,差异不大,都能发挥所学所长,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