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拉赫效应是指每个人的智能发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弱点和强点,他们一旦找到自己最佳点,是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这一现象人们称之为“瓦拉赫效应”。
一个叫奥托.瓦拉赫的人,中学时,父母为他选了文学之路,老师评价说:“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他改学油画,得到的评语竟是:“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很多老师都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这是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谁料,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并最终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松下幸之助说:
“人生成功的诀窍在于经营自己的个性长处,经营长处能使自己的人生增值,否则,必将使自己的人生贬值。”
说到要懂得经营自己的长处,不得不提及钱钟书,杨绛先生在《围城》的后面提及,钱钟书的数学只考了19分,语文却出奇的好。
高中时,一位同学因为两极分化及其严重的成绩,让我快速地记住了他。
当时,他的拿到了班级数学、物化生四科的第一名,物理单科排名,全校第三,这样高的成绩,最后只能班级排名第五,究其原因,英语只考了20几分。
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众多科目中,有那么一两门科目自己学习起来得心应手些,也有怎么学都学不好的科目。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盯着不好的科目,与他人比较,自己的分数不如别人,其实,我们在这样想的同时,别人也在这样想。
我们羡慕一个人,羡慕他的家境、能力、品格,我们都是在用自己不好的去比较别人好的一面,我们常常关注自己没有的,忽略了自己已有的,因此,我们就会产生“不如别人”的挫败感。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作者提到自己与妻子教导儿子的经历,儿子成绩不好,与同学交往不成熟,为了让儿子改掉这些缺点,作者与妻子用积极的态度来教导儿子,只要儿子稍有进步,就大为夸奖。
作者的的本意是用积极的态度来激发儿子的自信,最后反而伤害了儿子的自尊心,在这些夸奖中,行为的背后其实是对儿子“不如常人”的根深蒂固的态度。
不管怎么夸奖,其实还是对儿子的一种不认可,认为孩子与其他人相比,他始终不可以,做不到。
当父母不再把孩子与旁人做比较,不再把固有的社会模式强加在孩子身上,这样反而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孩子更能够找回自己的自信心,找到自己的长处。
好孩子不一定读书好,读书好的不一定是好孩子。
读书不好的孩子,或许画画很厉害,或许手工活很细致,读书不好并不代表人生就别无可能。
因此,在面对他人的长处而郁郁寡欢时,不妨去寻找自己的长处,经营好自己的长处,使自己的人生增值。
当然,这里的经营长处并不是指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就选择退缩,还美其名曰自己不擅长,如此,除了天才,谁都是样样不擅长。
那些做某些事情很厉害的人,都不是天生擅长,而是在经历过种种考验之后,把不擅长变成自己的长处。
因此,在回答自己擅不擅长做好一件事情前,不如先认真开始做一件事,就如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先努力再说适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