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意义和内涵(阅读笔记)

    核心素养指的是生命个体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培植起来的,能促生个体身心持续和谐发展的,知、情、意、行等融会贯通而成的精神元素与成长基因。林崇德教授主编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分析并总结了各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核心素养作了如下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教育教学为什么要强调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呢?因为倡导核心素养的培植,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核心素养是滋育生命个体不断成长的活性因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及发展中不断赖于生长的重要基石,也是生命个体成长的重要标尺与内在特征。那么理想中的学生应拥有怎样的核心素养呢?这取决于三个要素:一是承续人类千百年来对理想人类形象的不断追求与完善沉淀下的文化传统;二是基于适应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三是基于对核心素养“根本性、生长性、贯通性、综合性、弥漫性”特征的考量。康德早就在其教育学讲演中提过:“儿童的教育不应当是为了使之适应人类目前的状况,而是为了使之适应将来可能改善的状况,即人类的思想及其全部使命。”核心素养就是为个体生命的整个人生发展奠基,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袁振国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他认为,以前我们强调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强调三维(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过程和方法),核心素养强调的则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格。如何把知识化为智慧,把知识化为方法,把知识转化为人格,这是教育的新命题。结合袁振国教授的理解,立足现实,汲取传统智慧,瞻望未来,从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出发,学生应至少拥有如下核心素养。

    一、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生命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诸多事情的价值认识、判断、情感、追求与践行。价值观涉及对世界、对他人、对自我的态度与情感。

    二、思维力

    思维力的培植蕴含着如下方面,一是尊重理性思维,学会思考。二是理解思维的过程。三是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四是提升思维的品质。五是培养批判思维及创新思维。

三、生命力

    生命力首先意味着生活力,有生机活力,拥有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富有生活的情趣与情调,生命的重要使命是使生活更美好。

    生命力,其次意味着有情感力。万物有灵,众生有情,人情人性,有人便有情感与性情,或者说有了情感与性情,人才能成其为真正文明和有文化意义的人。

    再次,生命力意味着有心灵体验力。

    最后,生命力意味着具有拥有幸福的能力。

四、学习力

    学力即能力,学养即素养。学习力包括以下方面内容:学习的兴趣,学习的专注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学习的乐趣与成就。

五、合作力

    合作是个体生命及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晶,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说,唯有合作才能创造文明的天性,人就是在合群合作关系与活动中不断成长的。

六、创造力

    只有创造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

七、审美力

    审美意味着个体生命将自己的心灵舒展开来,用身心拥抱自然社会,人生,艺术中引发心灵自由生长与率性翱翔的部分生命,获得超越物质与功利的情感的愉悦,沐浴般的洁净和明亮的宁静。或致一种“泯我物之限,超人我之阻”的生命体验,臻于“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众生有情,自由自在,其乐融融”的境地。

(节选自《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林高明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核心素养的意义和内涵(阅读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