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富二代因为涉嫌杀害自己的亲生父亲被告上法庭,证人言之凿凿,各方面的证据都对他极为不利。十二个不同职业的人组成了这个案件的陪审团,他们要在休息室达成一致的意见,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死刑。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中的死亡仅一步之遥。
这是电影《十二公民》的内容简介,如果你是陪审团的一员,你的观点是什么?你观点的依据又是什么?你是基于什么立场提出你的观点呢?
因为读过了《思辨与立场》这本书,所以在观看电影的时候,除了关注情节的发展,我拿出了一部分精力关注并分析电影中每个角色的思维变化与立场变化。通过电影中角色的表现,我对《思辨与立场》一书中的某些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与认知。
《思辨与立场》是一本风靡全美的思维方法、国际公认的批判性思维权威大师的抗鼎之作,带给你对人类思维最深刻的洞察和最佳思考。而此书的两位作者理查德·保罗(美)、琳达·埃尔德(美)是批判性思考领域的专家,他们多年来在美国进行有关批判性思考的讲座。他们致力于帮助人们“从不良思考中解脱出来,理性且道德地进行思考,在工作中有效地进行战略性思考,质疑专家的观点,摆脱利己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的束缚”等等。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自己具有批判性思维呢?
2006年引爆舆论的彭宇案,以“好人被冤,坏人讹诈”的评断铭刻在很多人心中,法院的判罚被指引发道德滑坡。虽然最高法和《焦点访谈》都曾声明两人确实发生过碰撞,但人们并不相信,他们坚称,即使彭宇自己面对镜头承认撞人,也不能排除被迫的成分。
事后的通报,辟谣都很不理想,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非难自己的思维方式,除非依据批判性思维行事,否则面对与自己相信的事情相悖的信息时,人们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
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思维层次中最高级的层次,他会注意到不同立场的合理性,当发现别人的观点有更严密的推理基础时,他会改变自己的观点,而不会用思维操纵别人以掩盖真相。
在训练并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书中提到了最大的拦路虎--自我中心主义,他是造成可怕现状的根源,他让我们在数不清的自相矛盾和自我欺骗中恐惧、悔恨和不知所措。
我尝试以电影《十二公民》中的某些人物角色来解析自我中心主义对人们思维决策的影响。
电影刚开始,陪审团进行第一轮表决,11位陪审员同意富二代有罪,唯一不同意的8号陪审员也仅仅是:我不能100%确定他是有罪或无罪,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一起来谈谈。8号既不明确相信证人是有问题的,也不明确相信少年的话,他并不站在任何一方,他的主张是强调我们有必要不着急于根据“感觉”下结论,而是要讨论一下。
8号背后的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当我们对形成结论的推理进行评估时,就在进行批判性思维。因为虽然有证人的证词似乎“证明”了这个少年是杀人凶手,但是我们仍然有必要对别人给出的推理进行一个评估。这就和其他人形成了对比,其他的人只是从检察官的陈述中找到了支持自己结论的话,而不是在“怀疑—分析—怀疑”的循环评估中得出了结论。这也是全剧中唯一保持了客观中立的陪审员,换言之,他是唯一的一位具有正真批判性思维的人。
而其他陪审员身上不约而同深浅不一的具有自我中心主义思维,正是这些思维,直接影响了他们对于案情的判断。
比如3号陪审员,他是一位出租车司机,生活在底层。因为儿子离家出走导致老婆跟他离婚,所以他对个性张扬的年轻人(子女那一辈,此剧中等同于富二代的人)没有好感,甚至具有莫名其妙的愤怒与痛恨,他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坚持少年有罪的陪审员,他坚持少年有罪的理论就是“他是逆子,他就是有罪”。他的心理折射出的自我中心主义思维就是“它是真实的,因为我相信他”,是典型的天生自我中心主义者。
再看4号陪审员,他是一位房地产商,富人阶层,包养了学校女生,他讲话比较注重理性和逻辑,但是,他对于检察官提供的证据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他的口头禅就是:那证人说的话,就不可信了么?他是本剧坚持到倒数第二的那位认为少年有罪的人。他的思维体现了自我中心主义的“他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它”,基于检察官提供的证据而认为少年有罪的思维正好符合天生的社会中心主义,“它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它”。这也是他从不质疑案情的原因。
再看7号陪审员,他是一位学校小卖部商贩,有着紧张的生活压力,油嘴滑舌的社会底层,经常被各种人使唤,自尊已经接近为零,自卑感太重。他坚持少年有罪的原因(一种心理暗示),竟然是因为“憎富及深深的犬奴主义”,这种“它是真实的,因为我想相信它”的自我中心主义让他抛弃客观立场,将自己带入到天生的愿望满足者角色中,简单地相信那些不用承认自己错误的事物。
剧中还有几位角色相当有意思,虽然开始也相信少年有罪,但因为证据的越来越充分,他们渐渐放弃原有的观点,继而投了少年无罪,这其实也是一个批判性思维升级的过程。
比如6号陪审员,他是一名急诊科医生,对生命有着天然的尊重。他代表着有教养的大多数城市中产阶层,开始时观点并不明确,但在证据面前,他的思维被逐渐引导改变,在第三轮投票时,他选择投少年无罪。这是基于他的思维中具备有批判性思维的第2个特征-认知勇气。
还有2号陪审员,他是一位数学教授,本着和事佬的精神,在剧中一直没有鲜明的观点。但是,他亲自参与了动车时速的计算及发现案情时间上的疑点,最后还是放弃了少年有罪的观点,投了少年无罪。从他的思维变化可以看出,他身上具备批判性思维的第6个特征--依赖理性推理。
最后说说5号陪审员,他是一位蹲过冤狱的混混,一个被误判进入监狱,混过黑帮、替哥哥挨过刀子,现在从良的人物。刚开始,他也没有明确的观点,随波逐流投了少年有罪,但他身上承载着“痛苦岁月的感同身受的怜悯”,他说“万分之一的错案,对一个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正是他的感同身受,成就了他批判性思维的第3个特征--换位思考。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理解自己的非理性思维,并处理好非理性思维给我们带来的判断偏差,才能建立真正客观公正的批判性思维,也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自己的人生。
学会做一个自己思维的批判者,提升思维的品质和技巧,是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世界中唯一的出路。在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原点上,无论你从哪里开始,都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