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诗经——鸨羽

诗经——风——唐风——鸨羽

肃肃鸨羽,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

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梁。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肃肃:鸟翅扇动的响声。鸨(bǎo 保):鸟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区,性不善栖木。

苞栩:丛密的柞树。苞,草木丛生;栩,柞树。

靡:无,没有。盬(gǔ 古):休止。

艺:种植。稷:高粱。黍:黍子,黄米。

怙(hù 户):依靠,凭恃。

曷:何。所:住所。

棘:酸枣树,落叶灌木。

极:终了,尽头。

行:行列。一说鸨腿;一说翅。

常:正常。

大雁簌簌拍翅膀,成群落在柞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靠谁养活我爹娘?高高在上的老天爷,何时才能回家乡?

大雁簌簌展翅飞,成群落在枣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黍子和高粱。赡养父母哪有粮?高高在上的老天爷,做到何时才收场?

大雁簌簌飞成行,成群落在桑树上。王室差事做不完,无法去种稻子和高粱。用啥去给父母尝?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生活何时能正常?

本篇以鸨羽为名,那么鸨羽是什么?鸨,一种鸟,类似大雁,不善于飞,善跑。鸨羽,就是鸨鸟之羽。文以此为题,一是鸨鸟不善飞,其羽无助于飞行,此外,鸨羽之于鸨鸟身上尚有其用处,如果从其身上掉落,是不是也就可有可无了。

文分三章,重章叠句,只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地点说明了一件事情,战火连年,民苦也。

三章第一句肃肃鸨羽,集于苞栩:肃肃,拟声词,这里用来形容鸨鸟飞行的声音。苞,草林丛生的样子。栩、棘、桑,都是树的名字,之所以在前边加上苞,只是说明鸨鸟集结之地属不毛之地,人迹罕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其环境之艰苦。

第二句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王事,何为王事,简单来说就是王所命之事。而诗经时期各位君主不可称王,王只有周王室之主才是王。所以,王事,应该是指周王室下的命令。靡盬,简单来讲就是无休无止之意。蓺:种植。稷黍、黍稷、稻梁都是农作物,这里之用意是指百姓之生存之道断绝,因为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讲,种植农作物可能是他们唯一之收入,赖以生存的技能,唯一的。而因为王事而无何止的战争,百姓无法去种植农作物,这是让百姓没有活路。

第三句父母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怙是依靠,依赖。食,即吃的东西,何食,吃什么,没有吃的还怎么生存。尝,可解为无食。所,即住所,引申为安居之所,是民之愿。极,尽头,这样的事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啊。常,正常,这样困苦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恢复正常啊。本句才是全文重点,也是作者想表达的意图,那就是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最深入灵魂的问话,地狱究竟有几层?

综上所述,就是全文之字面意思,大体就是晋连年征战,百姓生活困苦,不知何时才是终止。那么关于本文所表述的时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即“昭公、孝侯、鄂侯、哀侯、小子侯”,从自“昭侯”被弑,至“武公”灭晋,前后六十余年,此六十年间,晋国内战时有发生,所以,学者大都认为本篇创作时间是这段时间。可是对于本篇之作者却很有歧义。

诗序说:《鸨羽》,刺时也。昭公之后,大乱五世,君子下从征役,不得养其父母,而作是诗也。

很明显,诗序所言主人公应该是国之君子。这里的君子指的是什么样的人呢?不是下层之百姓,应该是我们所说的劳心者,并非劳力者。而诗序说劳心者不得不去劳力,专用其短,也是符合本篇之意,鸨鸟不善飞,却不得不飞。君子不善劳力,却不得不劳力。国之君子去劳力了,那么国家谁来管理,所以,国家才会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以诗序言刺时也。

诗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情感代入,即王事靡盬,君子不说自身苦痛却言父母无居无食之苦。是想表达何意。其一,孝。所以这也是孝子论观点的由来。其二,作者服兵役,乃是为王事,不应有怨言,是为国尽忠,此为知礼义,而念其父母之苦,则是知孝亲。其三,因亲故思家,思家故思归,所以有人解此为厌战。

但万变不离其根本,晋自昭公乱,民不聊生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中的诗经——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