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第六、七章有感

本书第六、七章主要探讨班主任工作的后两大块,即班级日常管理与问题学生诊疗。在我看来,这两点不可分开而论,正如王晓春老师在第五章所说,班级日常管理是“抓面”,问题学生诊疗是“抓点”,因此在这两块工作上下功夫其实是点面结合,治标兼顾治本。

具体来讲,王老师在第六章首节提出教育本质上不同于管理。“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容易以任务为本”,因此作为教育者的班主任应该注重“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不应“管理中毒”,“管理诱因”。从一名潜在班主任的角度出发,我深以为然,因为利用奖罚分明、考核标准明确的管理手段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或心理,帮助学生提升自身表现或提高成绩,在短时间内收获成效,但是我们需要了解三点:一,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或习惯形成已久,即便一时有所改观,仍然容易“反弹”;二,孩子成年之前的三观始终处于易塑造期,容易受到周边环境或人或事的影响,老师若拿捏不好管理的尺度,可能产生副作用;三,学生的逆反心理较为强烈,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若管理不当,反而可能促使学生更加不服从管教,从而加大管理难度。有鉴于此,我非常认同王老师提出的观点——“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

然后,王老师在次节提出优秀班主任“总是尽量减少在日常管理方面的精力,抽出更多的时间关注班风建设和问题生诊疗”,要在繁杂的日常管理中做到“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王老师在此谈到“八不为”,事实上,我不敢苟同其中的某些“不为”,比如第四条“‘芝麻’事件,可以‘不为’”,王老师说“学生犯的错误,有很多是偶然的,有很多属于淘气,有些错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犯的”,“这些错误中的绝大部分对孩子的未来都不会产生什么坏影响,班主任完全可以装作没看见,或者点一点即可”。我以为,无论是偶然所犯的错误,还是淘气所犯的错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都应该提醒孩子,让他们了解到错误的存在,唯有如此才能防微杜渐,因为大多数孩子缺乏正确的是非判断能力或分辨能力,这也正是大好的教育机会。至于“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犯的”错,作为班主任,我们更应该让他们有所了解,否则他们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再比如第五条“情况不明,暂时不为”,王老师举出班级失窃的例子,我以为班主任“先放一放”,“静悄悄地把案子破了”,此举并不十分可取,一来失窃并非小事,往小里说关乎学生个人品德,往大里说关乎集体班风,若“放一放”,实乃班主任的失职;二来,“静悄悄”地解决无法让全班同学看到班主任对此等大事的重视,从而可能对班主任的管理丧失信心。

至于王老师在第三节提出的分层次的班级日常管理网络,我认为虽可取,但过于冗余。王老师谈到班委可分为两类,即“常务班委”和“专项班委”,小组长也可分为两类,即“常务小组长”与“专项小组长”,此外,还可考虑设立“小法官”组与“智囊团”。这种“分层次下放权力的管理方式”出发点虽好,但我们在实际的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绝不可直接完全套用这种管理模式。因为在实际管理中,管理人员数量的臃肿是管理溃烂的开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造成效率低下。而且,作为有常识的成年人,我们应该明白权力的过度分散会造成集体凝聚力的缺失,不利于组织的长久稳定,况且我们面对的是孩子,他们更容易受到分权的副作用的影响。至于可取之处,比如“小法官”组与“智囊团”我们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让学生轮流担任或者竞争担任,一方面让所有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防止某些学生长期占据“高位”而感到高高在上或滋生“腐败”,尤其是“小法官”组成员。

王老师在末节提到“管理需要智慧”、“管理要以人为本”、“管理要准备多种方案”、“管理离不开妥协”、“遇事要探究原因、分类解决”与“增强管理的艺术性”,我读后深感受益匪浅。譬如“管理要准备多种方案”中提及的七种排座方法,这种宝贵的经验非常适用于我今后的班主任工作,我可能会在了解学生意见的前提下,在工作前期综合运用其中的几种方法,探寻更佳模式的可能性。再譬如“遇事要探究原因、分类解决”中关于探究“学生吸烟现象”的多种思考角度,这启发我在日后的工作中绝不能遇事一概而论,避免“锤子人”倾向,必须站在多种角度且用不同眼光审视事态,勤加思考,从而探索出最合乎逻辑的原因与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第七章,王老师在首节提出了对问题生的定义,即“品德、学习态度、习惯、心理等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而且用常规教育手段不能解决其问题的学生”,我认为这一定义十分精妙。问题生之所以成为问题生,必是因为常规的教育手段无法解决其自身原本存在的问题,这类问题由于没有及时得到解决而加重,从而让问题根深蒂固,难以根治。此外,王老师分别从横向和纵向对问题生进行分类,提出问题生多属于“复合型”,并可能跨类别转化,严重程度也随时可能变化,我认为这种归类有利于班主任把握对问题生的诊疗,做到因“问题”施教,方便班级管理。

王老师在次节谈到问题生诊疗的步骤及方法,提出八步诊疗法,一步一步循序渐进,从鉴定评估到确诊寻方,步步为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问题生,也绝不冤枉任何一个“特殊”生。此外,王老师列举了几种了解问题生的心理测验方法,比如问卷法、画图法、词语联想法、早期记忆回忆法与释梦等,这些方法很适合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有所选择地使用,可能会更快捷更深入地找出问题生的病根。而且,这也启发我作为教育者必须熟知学生的心理,以人为本,运用生活经验与逻辑推理能力探查学生的真实想法,而不是片面地一刀切,毫不顾及学生稚嫩且可能略显荒谬的内心。

此后,王老师在第三节提出“问题生的诊疗离不开家庭教育指导”,我深为认同。孩子诸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深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正如俗话所说“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而学校教育多数时候在对人的塑造中仅居次席,因此若没有家长的引导与配合,即使老师花费再多力气,恐怕也收效甚微。作为与家长沟通频繁的班主任,我们对待问题生时,有必要事先了解该生所处家庭的具体情况,判断该生所处的问题家庭的类型,从而更好地具体家庭具体分析。此外,我们必须了解该生家长的关乎子女教育的情况,尽力劝导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认同老师合理合情的教育理念,在口径与行动上保持一致,并逐渐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帮助孩子积极向上。

最后,王老师在末节举出了三个问题生的案例。其中,我非常认同王老师所说的那句话——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方向的人,不应该是一个制定一刀切指标的人。这也恰好呼应他在第六章提出的观点,即教育不同于管理。教育者“以学生为起点”,帮助学生向善向美向好,而管理者以KPI为导向,力求绩效争先。我认为,教育者必须清楚自己的定位与职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问题生摆脱问题,早日迈进优秀学生的行列。


文 字 /  王煜旸

图 片 /  Andrea Piacquadio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第六、七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