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独自长大—我很忙,但我记得手心的温度

2018年正月初七早7点,我和媳妇儿已准备好踏上回去上班的归程。

老人还在一直叨叨腊肠要不要、手擀面装不装;

媳妇儿正拉着俩孩子的手,叮嘱他们要好好读书、要听爷爷奶奶的话,不要乱跑......

大儿子看上去很是坦然,一只脚就搁那地上跐来跐去,不说话;

可爱的小女儿却泣不成声,眼泪鼻涕早已融为一团;

想要说些什么,却不自觉的点燃了手中的香烟,假装很忙地在检查车胎。半天挤出俩字“走了!”

总觉得:一个人,多多少少要经历一些分离,才能负重前行;一个家庭,大大小小要面对一些离愁,才能来日方长。而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媳妇儿老家在浙江,而我老家在河南。我们都在上海工作,作为职场白领的我们在有了孩子以后,仍选择了在上海工作,毕竟这边的工资和工作待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理想的。

刚刚跟家里老人和孩子们视频,老人身体虽然康健却没有那么硬朗。儿子女儿经常打闹让二位老人操了不少心。视频里,大儿子还在赶作业,听说上次统考全班第五;小女儿盯着动画片目不转睛,跟她说话都不理,只是跟媳妇儿说她要小猪佩奇的新款书包。末了,不忘问一句“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我跟哥哥老想你们了!”

也许大家觉得,我们的孩子很幸福,在这样平淡的日子里衣食无忧,懂事坦荡。可是,我们作为父母的,却很遗憾不能见证他们的成长,很多开心的不开心的事情也不能跟他们一起分享,只能隔着冰冷的手机寥寥几句的聊着。尤其是年关回家的时候,小女儿欢呼雀跃,大儿子却是有些生涩的叫了声爸爸妈妈,接过礼物的时候,孩子们还有礼貌的说了一声:谢谢!

其实,我们宁愿他孩子气一点,不客气一点。

记得小时候的我们,爸妈都在家里务农,一年四季我们都在外面玩,芝麻大点的小事都要跟爸妈去讲,一遍又一遍。

去哪里都有父母牵着我们,那样的日子很安心。而现在,我们的孩子,却被贴上了“新式留守儿童”的标签。就像黄圣依的孩子安迪那样。

由于从小缺乏妈妈的陪伴,安迪和黄圣依的关系非常疏离,她甚至不知道儿子的饭量有多大、爱吃什么零食,甚至连安迪的年龄都差点记错,网友称她的孩子为“高配版留守儿童”、“父母双全的孤儿”,甚至在微博上发起了#黄圣依向安迪道歉#的话题。

看到这些,我的心里百感交集。

而社会上,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比比皆是。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只能通过手机跟父母交流,很多时候,孩子们心里有事,但是无人诉说,也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

只好自己憋着或者寻找另一份心灵寄托,比如网络、比如手游、比如言情小说......并不是所有城市留守儿童都自信懂事、天真活泼,一旦孩子的内心没有及时得到疏导,就很容易走偏。就像我的大儿子,越来越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然而他小时候,我们都把他带在身边照顾,至少那个时候,他还是肆无忌惮、天真浪漫。

再看我的小女儿,从幼儿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看电视,吃饭也只挑自己喜欢的菜。对于她这些毛病,老人也只是说:“管了,她不听。”隔代教育问题,在我们这样的家庭里特别突出。

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孩子们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了不良影响。但是老人年事已高,精力有限,他们能做到的,也只是尽力保证孩子们吃饱穿暖,对于教育问题和其他问题,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你难道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扔给家里年迈的老人吗?

老人也是我们的父母啊!就像在朱自清的《背影》中那样父子别离,只能思“背影”聊以慰藉。我们的父母与我们也在经历着离愁别绪。我一想到再过不久,我的孩子们也将长大,也将与我渐行渐远,那,该是多么苍凉的景象。我已经很久没有摸摸儿子的头、亲亲小女儿的脸颊了。

于是,我给孩子们寄去了很多我和媳妇儿在上海的照片,并且告诉他们过年会接他们和双方老人一起来上海过年,带他们倾听吴侬软语,畅玩迪斯尼乐园,体验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我只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能够陪伴他们多一点、再多一点。

我也希望你们,作为白领的父母们,也能够多关心关心你们的家人和孩子,趁我们还年轻、老人还健在、孩子还天真,多牵牵他们的手,多一句睡前的“晚安”。感受他们手心的温度。

不要让孩子们成为真正的“高配版留守儿童”!小时候,父母牵着我们;长大了,我们牵着孩子,就算隔得再远,我们也会记得那手心的温度有多暖。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想独自长大—我很忙,但我记得手心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