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首次接触《父母的语言》,是在今年与007不出局同组战友的聊天时推荐的。

督促自己读完并写下读后感,是加入007写作及加入1+1读书会后的改变,感谢遇到优秀的亲们^ _ ^。



(一)3T原则:

共情关注:观察并利用好孩子关注的事物。

充分交流:将孩子关注的事物进行展开交流分享。

轮流谈话:待孩子可以说话,可以进行轮流谈话,多问孩子一些开放式问题,锻炼孩子的“脱离语境”表达。

书中有许多日常生活沟通案例分享,在学习后我也从自身情况去发现及改变对宝宝的沟通内容,以下两个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


案例一:锦上添花的闲谈

现在宝宝4个多月,有一天晚上老妈抱着宝宝的时候,宝宝的脚一直在向前踹,老妈就说宝宝在踩单车。顺势将拉着宝宝的两只手,像现实生活中手握着单车头的姿势,再配合着说“宝宝好有力呀,单车骑得又快又稳,长大后要骑单车带上奶奶去街上买东西吃,买好多宝宝喜欢及家人喜欢的,然后带回家一起吃……

宝宝和老妈都笑得很开心,好像真实发生一样。


案例二:洗漱洗屁屁

哇塞,我们又可以洗白白咯。我宝宝最喜欢刷牙牙对不对,嘻嘻。

来~让妈妈先把洗脸/屁盘先清洗,然后将开水及冷水倒进盘里,温度稍微带暖就可以啦!

先开始宝宝最喜欢的刷牙牙,洗刷刷,洗刷刷,里面外面都要刷,上层下层都要刷,刷得牙齿白花花,白花花~此时宝宝会咧开小嘴笑起来~

嘤嘤,看这是谁的尿片又湿又臭~是不是我家宝宝拉的尿尿呀?来~妈咪将你的屁屁清洗一下,擦得白白净净不粘腻,换上新的尿片干净又舒适,宝贝最喜欢换尿片了,真棒!

这样宝宝接触到词汇就更多了,互动也增加了不少,最重要的还有利于宝宝的大脑发育。

如果遇到这本书,我应该会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对孩子说,结果大概是,我只是说了,孩子有没有听或有没有吸收全然不知。



(二)容易掉进的坑:你天生就会某事

亲身案例:

姐姐的女儿VS我的儿子 

两个宝宝出生相差1个月03天

我们掉进的怪圈:

我们都认为妹妹这么快站立及翻身是妹妹与生俱来,实际上姐姐在怀孕的时候走动比较多,出生之后姐姐及姐夫经常有给妹妹做运动,例如练习翻身前宝宝要学的“抬头”,“飞机抱”等,这是ta们付出的努力形成的。另外还有遗传基因等。


反过来看我家宝宝:

在怀着他的时候,我也经常跟他说话,唱歌,听音乐等,所以语言方面他更快一些。

但在运动方面相比姐姐的女儿落后,不管抱起来站立的姿势、翻身、抬头等,都更慢且不标准。

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会很焦虑,或会陷入不开心。

书里说的这段话非常有感触: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必须形成一种“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的观念,而不要对孩子灌输一种能力才是绝对真理的思想。或许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育儿意图的成功更可能与基于过程的称赞有关。

在现实的育儿中,我们大多数人习惯“基于个人”的称赞,如“你真聪明”,而“基于过程”的称赞,如“你真努力”,会更少。

经常受到基于过程称赞(也就是在三岁前称赞孩子的智力和努力)的孩子,更容易在七八岁时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更令人惊讶的是,研究发现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预测二至四年级时的数学和阅读能力。有证据表明,这些孩子倾向于相信他们的成功是努力工作和战胜挑战的结果,而他们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提高。


感谢我的宝宝,因为有你妈妈更有动力,我们一起加油^_^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母的语言》读后感)